一生的承诺
----追忆四川旭平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旭平
作者: ■李仁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在巴蜀当地,有一种叫做"巴地草"的野生植物,其生命力极其顽强,只要有一点水、一点缝隙,便能蔓延生长。巴蜀汉子任旭平被誉为"巴地草"。
经过近20年的努力,2005年,任旭平创造了一种叫做"巴地草"运动的帮扶模式。
这一扶贫模式,从一户帮一户,扩展到一村帮一村,一镇帮一镇,就像繁殖力旺盛的巴地草,传递种兔,传递技术、发展理念、共享销售网络,让受到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贫困家庭越来越少,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的帮扶。
对于任旭平而言,"巴地草"运动就是来实现他一生记在心里的嘱托和承诺。
在他19岁的那年,1986年春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回川,在成都金牛坝举办的新春团拜会上,邓小平见到了靠养兔致富一方的年轻人任旭平。在交谈中,邓小平叮嘱他:"娃娃儿,你记好了,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任旭平不停地点着头,不善表达的任旭平面对小平说:"我记着,我会一生都记着"。
那一刻起,任旭平把"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嘱托,定为自己一生所要实现的承诺。
任旭平身材瘦小,因为家庭贫困,13岁辍学,依仗着2只兔子、1个背篼、1把镰刀,开始了养兔的营生。从2只,10只,50只,到1983年他就成为了拥有1万多只兔子的养兔专业户,成为了闻名当地的"养兔状元"。
有心的任旭平装了一肚子的养兔技术。小到兔子打个喷嚏,都能马上分析出缘由。他曾守着500只死兔的尸体钻研、摸索,汇集成了饲养家兔的100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第一本畅销书《家兔饲养100问》。此后陆续出版了5本养兔专著,全国发行500多万册,被中宣部、农业部选定为"中国农村文库·万村书库"工程书。
他靠着一身的养兔本领,牢记着小平的嘱托"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1990年,他成立了"旭平养兔技术学校","要致富,来养兔;要脱贫,找旭平"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语。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40万人次相继从任旭平这里学习了兔子养殖,其中无偿接受过他专业技术培训的受益人数达10万人次。
在他的带领下,一些地区的养兔户还把泥泞土路修成了水泥路,还发展起了沼气。他也是中国业界提出"养殖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并付诸行动的第一人,将自己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种养循环生态链"成果,推广到了15万农户家中。
他先后取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其中9项专利、3项科技成果,至今为止没有一项做了有偿转让,全部与有需求的农民和农村社区共享。
他创造的"巴地草"运动更是轰动了全国农村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接受过这一帮扶的四川大邑县三元村村民杜桂琼说,养兔子过程中,怎么喂料、什么时间加药、如何观察、什么时间吃什么草,任老师都是手把手地教,兔子是任老师送的,就连笼舍都是任老师相送。之后,这些村民响应任旭平"巴地草"运动的扶贫模式,把更多的兔子传到了更多的村寨。
这一帮扶模式其仅在四川省大邑县3年就覆盖了25个村,直接带动农户900户,间接帮扶农户3000户,户均增收1500元。最好收益农户达年养兔收入5万元,养兔最多的一个村庄105户农户75户养兔,当年实现养兔收入60万元。而截至2013年底,他向各地贫困农户和贫困地区赠送的良种兔达5万余只。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与国家环保总局到旭平兔业调研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杰汉·拉希姆翘说:"您这是没捐钱和物,为子孙后代做的另类扶贫工程"。
对任旭平而言,他一直沉浸在实现"承诺"的快乐中。
2008年"5·12"汶川地震,他的企业也遭受重创,但是他在灾区坚持救援189天。他开办的"技术培训流动学校",覆盖了"5·12"地震带5个重灾县的17个村庄,受益村民达1200人,送出种兔2000余只,并将"杰出创新人才奖"的奖金全额捐给了北川杰创小学。
2011年"7·3"洪灾,他的科技园15000只种兔和所有的生产、教学设施设备及员工生活用品被洪水冲走。但是,他坚持自救重建。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饱含坚强和力量的人,生命跟他开了一个特大的玩笑--2011年任旭平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2014年3月20日,他再也没有站起来,终年47岁。
而直到病逝前一天,他都在为养兔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看他病房里还和养兔农户通电话指导技术,一位病友开玩笑:"都病成这样了,多养身体,操那些养兔户的心干嘛",任旭平微笑着地回病友说:"帮别人的时候,我舒服,答应下来的事,就要完成好,我要实现我当年对小平老人家的承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