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近日,《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分为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与城市定位、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实施保障六个章节,共2.9万余字。
一、发展基础
物流规模效率全国领先。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32.8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1%左右。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8%,较“十二五”末下降了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
物流供需结构加快调整。内需驱动的民生物流提速发展。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显现。2020年,全省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到62%,居全国前列。仓储结构持续优化,高标准仓储设施比例明显上升。
平台主体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达60家,6家入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大型骨干物流企业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省4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274家,居全国第一位。
智慧绿色态势加速形成。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数字仓库、大数据中心等一批物流新基建投入使用。2020年全省网络货运平台达83家,整合车辆59.8万辆,运输货物达1.7亿吨,交易额达202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省5个城市入选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居全国第一位。
国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开辟集装箱近远洋航线72条,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52个。“十三五”以来,“江苏号”中欧班列开通25条线路,累计开行5254列。南京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标志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行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国家赋予的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推动以智慧物流发展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减税降费取得实效,“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优惠公路水路通行费达147亿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和“江苏模式”。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0万亿元以上,基本形成枢纽引领、内联外通、集约高效、智慧共享、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成为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物流数字化建设先行区、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具体目标
现代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5家国家物流枢纽、5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4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28家省级物流枢纽。物流网络通达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农村配送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城市快递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站)15000个,建制村主要品牌快递通达率100%。
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实现新跃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1.8%左右。大宗货物实施“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明显,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末提升3个百分点,集装箱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10%。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领军企业。
智慧绿色发展增添新动力。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比例达到80%以上、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智慧化率达到80%以上。物流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逆向物流体系基本建成,邮政快递全面使用循环中转袋(箱),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使用二次包装,邮政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市新增和更新的邮政快递新能源车比例达到80%。
现代化管理体制释放新效能。物流行业“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面应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务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基本建成。
三、发展重点
聚焦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这一主攻方向。以结构性调整、技术性创新、制度性改革为路径,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系统性推进物流改革创新。完善两大支撑体系。聚力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着力推进物流枢纽、物流园区联通成网,全面提升物流枢纽服务效能,有力支撑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快推动供应链各主体各环节设施设备衔接、数据交互顺畅、资源协同共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创新高地、产业物流融合高地、民生物流品质高地三个高地,全方位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
四、空间布局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进形成“三横三纵”物流通道布局和“一极两翼多节点”的物流枢纽布局。重点推进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长江联运转运通道、沪宁综合立体通道、沿海物流开放通道、京杭绿色航运通道、中轴南北互联通道“三横三纵”物流通道布局。以打造南京都市圈多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叠加优势为物流枢纽增长极,以苏锡常通和徐连淮物流枢纽组团为两翼,以省级物流枢纽为支撑,形成“一极两翼多节点”的物流枢纽布局。
五、主要任务
围绕物流枢纽、产业融合、智慧物流、区域物流、城乡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等八大任务,大力推进全省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能级提升,推进枢纽经济跨越发展。提升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推进要素资源向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集聚。培育形成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开放高效的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加强枢纽间功能协同和业务对接,打造多元协同的枢纽体系。统筹枢纽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发展枢纽经济。
(二)强化供应链创新,推进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紧扣我省“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和“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协同和集成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进物流与制造、商贸流通、现代农业和金融等在设施、标准、信息、主体等方面融合发展。
(三)加快数字转型,积极推动物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物流要素和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在车(船)货智能配载、多式联运、安全运输、信用监管、路径优化等方面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培育基于“数据+算力+算法”的核心能力。构建安全高效的政企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成果的集成应用。
(四)强化协同联动,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深化都市圈物流一体化发展,推进物流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互联互通、行业共管共治。加强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协同,强化物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进建立苏浙沪皖物流一体化协作机制。推动与中西部省份、长江中上游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等跨区域物流联动发展。
(五)加强统筹推进,提升城乡配送循环效能。加快完善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层次分明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强化城市货运配送统一管理,创新集约高效的城市共配模式。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健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物流公共服务站点,促进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节点网络共享、运力资源共用。
(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立足国际循环,强化物流枢纽的国际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布局优化,进一步畅通东向出海、西向陆路国际物流通道,增强国际航运、航空和铁路物流服务能力,完善海外物流服务体系,布局一批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公共海外仓,培育壮大国际物流服务主体。
(七)坚持低碳环保,推动物流全链路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物流设施、技术、模式绿色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绿色运输、仓储和包装等全链条绿色化发展。推行先进运输组织模式。推广普及电子面单、环保袋、循环箱、绿色回收箱,推进包装循环共用。优化城市逆向物流网点布局,构建逆向物流新体系。
(八)突出重点领域,提升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冷链物流、航空物流、高铁物流、应急物流、粮食物流等领域发展,加强物流重点领域锻长补短。
六、重点工程
(一)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工程。依托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打造一批要素汇聚能力强、开放联动水平高、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二)物流园区织网工程。全面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之间加强业务合作、功能协同、要素流动、标准对接,形成干支衔接紧、覆盖范围广、运作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物流园区网络。
(三)两业融合创新工程。重点围绕特高压设备等10条卓越产业链和集成电路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型示范项目和标杆企业,打造一批服务模式新、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融合模式和对接平台。
(四)物流企业上云工程。全面推进物流全链条和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打造一批便捷高效、成本经济的物流云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云平台应用服务商,树立一批上云标杆企业。
(五)智力引擎升级工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快培养适应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造全国物流培训产业集聚区、物流产教融合示范区、物流创新创业先行区。
(六)县域物流提升工程。加强县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物流服务功能,补齐农村物流短板,形成有力支撑城乡经济畅通循环的功能完善、双向通达、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县域物流体系。
(七)物流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突出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布局、一体化运营,打造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型”领军企业,8家具有全球供应链组织能力的“供应链管理型”领军企业,1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精专型”领军企业,20家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型”领军企业。
(八)绿色快递示范工程。强化绿色包装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打造一批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生态共治的绿色快递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环保技术应用、快递包装减量化循环化新模式。
(九)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工程。突出集聚集约、功能集成、价值创造,打造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具备条件的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七、实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实施。完善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综合协调和调控,细化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夯实物流工作基础。健全物流领域标准体系,率先形成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完善物流统计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反映全省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物流人才支撑。优化物流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加大职业人才教育投入,加大对海外高端物流人才引进力度。
(三)加大物流政策支持。加强物流用地支持。重点保障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加强财税扶持。巩固减税降费成果,优先支持列入“十四五”物流业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四)优化物流营商环境。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务信息开放共享。加强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行业安全建设,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微信公众号
 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 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经济服务
经济服务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 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 中国特色商会组织
中国特色商会组织 民营经济动态
民营经济动态 民营经济视点
民营经济视点 企业家谈
企业家谈 民企风采
民企风采 直属商会
直属商会 四好商会
四好商会 商会党建
商会党建 商会服务
商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