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本会简介>组织机构>机关部门>社会服务部(光彩事业部)>工作动态

精准扶贫的黔西南“样本”

政府主导 党派助力 社会参与


        经过1/4个世纪的时光淬炼,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愈发耀眼。2014年,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生产总值达到670.96亿元,财政总收入143.66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61倍和175倍。这是一串凝聚了当地党委、政府和200多万当地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光荣数字,也是一串让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科技部等欣慰的数字。

        25年间,试验区为“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贵州探索出科技扶贫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成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老、少、边、山、穷”地区科学发展的典范,打造了一个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典型案例。

        晴隆模式

        今年58岁的晴隆县马场乡马场村村委会主任黄东良,去年仅靠养羊就赚了86万元,开上了40多万元的轿车,过上了让许多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而8年前,黄东良还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

        2008年,他开始跟着一位“贵人”养羊。一开始养了88只羊,第一年就净赚18万元,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第二年,黄东良挣了30多万元,他拿出其中10万元帮助村里的20多户村民建起了羊圈,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也因此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如今,像黄东良这样靠养羊脱贫致富的,在晴隆县有1.98万多户,其中有2000多户年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

        “1988年,我们就开始尝试着带领贫困农户养羊,到了2000年,晴隆养羊的农民人均年收入都超过了5000元。”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政协副主席、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说。张大权就是黄东良的“贵人”。28年前,张大权时任晴隆县畜牧局兽医站站长。他笑言:“当时养羊的动机,其实是受了赶着一群羊来晴隆吃草然后再赶回去卖钱的几个外地人的刺激和启发”。

        偶然的尝试,在得到组织的大力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张大权的尝试得到了晴隆县政府的重视,也得到了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的支持。自2000年开始,联合推动组组织邀请畜牧、畜草、选育等多方面专家到晴隆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指导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以草地畜牧业科技扶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波尔山羊、杜泊羊纯种繁殖和优质杂交肉羊生产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

        在联合推动组的努力下,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相继到晴隆考察,把在晴隆高海拔喀斯特山区开展种草养畜试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有机统一的扶贫开发称之为“晴隆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晴隆县已建成人工牧草48万亩,改良草地38万亩;建成88个肉羊基地,全县羊存栏52.8万只;户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为农户创收近4亿元;项目覆盖全县14个乡镇、96个村、10万多人参与种草和养羊。

        “晴隆模式”突破了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人民群众脱贫难的困境,成为我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山区治理石漠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成功典型。2006年和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两次在晴隆县召开科技扶贫——全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全国24个省和贵州43个县推广当地经验。

        联合科技扶贫新标杆

        “晴隆模式”是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25年来,全力解决石漠化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等难题的一个缩影。

        1986年,我国启动了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星火计划。

        1990年1月,国家科委、民建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为进一步搞好科技兴农和农村科技工作,特别是探索一条振兴大西南岩溶地区地方经济的成功之路,决定联合推动“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贵州、云南、四川和广西四个省(区),先从贵州入手,于1990年1月联合下发《关于决定联合推动“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的通知》,同时成立联络组,并经贵州省政府同意,将试验区放在黔西南州。

        1990年5月,中央统战部、国家科委、国家民委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确定12个项目作为黔西南试验区“八五”期间启动开发的科技扶贫项目。

        随着试验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参加联合推动工作的民主党派由启动时的3个扩大到8个,参与部门逐步增多。2003年7月,成立了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为成员单位的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联合推动黔西南试验区工作。

        试验区成为一片热土

        25年来,许嘉璐、韩启德、万钢、厉无畏、罗富和、王志珍、齐续春等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亲临调研指导;杨纪珂、徐采栋、张怀西、李蒙、洪绂曾等老同志和一大批社会人士,为黔西南试验区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无私奉献智慧和力量。

        25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方针,以发挥智力优势,推广科技成果、示范带动为手段,在黔西南州连续实施优质烤烟、金银花种植、种草养蓄等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项目404项,投入资金30多亿元,共协调引进智力支边项目1397个。

        25年来,以陡坡石旮旯地带种植花椒为主的“顶坛模式”、以石山半石山地区种植金银花为主的“坪上模式”、以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种植早熟蔬菜为主的“者楼模式”以及前面提到的“晴隆模式”,在解决当地发展、环境保护问题的基础上,也为西部其他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精准扶贫期待新篇章

        党派联合扶贫,发挥党派优势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还帮助试验区向中央呼吁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盘江灌区水利建设、兴义烟厂保留以及电厂、机场等重大项目落地黔西南,探索建立了由中央与地方上下统一,党派之间团结协作,党派与政府、院校横向联系,共同推动试验区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

        找对了路,成效自然也很显著。有一组数字让人眼前一亮:1990年初,黔西南试验区贫困人口134.9万人,占人口总数57.62%;2014年,贫困人口降为49.11万,占人口总数17.4%。

        “试验区只有走创新发展、科技进步的路子,才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黔西南州副州长李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25年的发展,黔西南试验区历经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正在向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阶段迈进。通过试验区联合推动组上下联运,促进项目、人才、智力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使创新驱动成为统一战线支持黔西南试验区发展的关键抓手。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然重任在肩。2014年,为了认真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试验区联合推动组结合黔西南州实际,坚持以智力帮扶为重点,以科技扶贫为主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助推发展、产业扶持、人才培训和改善民生方面开展工作,为促进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一年,联合推动组提出并纳入统一战线参与黔西南试验区建设计划帮扶项目就达33个。截至2014年12月底,推进和落实项目30个,共投入资金433万元(不含投资项目)。

“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发挥好民主党派政治和智力优势,以健康养老、特色旅游和现代农业三大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为支撑,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帮扶合力,为推动黔西南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助推黔西南科技扶贫试验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出新贡献。”

        联合推动组组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说,推动组将继续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企业家赴黔西南,进一步拓展帮扶广度、挖掘参与深度、提高融合程度,为谋划制定黔西南“十三五”发展规划献计出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5-09-11期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