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本会简介>组织机构>机关部门>社会服务部(光彩事业部)>工作动态

赴甘肃开展新农村建设课题调研的有关情况汇报

  
        一、 基本情况
        2010年7月19日至23日,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甘肃省进行“民营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作用研究”课题暨“村企共建扶贫工程”试点工作调研。
调研组一行在甘肃省工商联副主席张勇等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围绕着本次调研的主题,分别在临洮和广河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有关部门关于民营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的汇报和民营企业家的发言。为了深入了解了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先后走访了甘肃恒达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甘肃腾胜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宏良皮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广河县顺发商贸公司、甘肃省广河县国瑞工贸公司等5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和“村企共建”试点村—临洮县红旗乡墁坪村。

        二、几点体会
        1、民营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增长迅速,结构不断优化。贫困地区民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临洮县共有民营企业370多户,资产总额为12多亿,全县民营经济实现GDP达24.79亿元,占全县GDP的70%。2009年底广河县全县以毛纺、皮革、水电资源、建材为主的民营企业达1318家。民营经济完成产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14.16%,上缴税金1949万元,同比增长39%。截至2010年7月底,该县民营成分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70%以上,贡献税金占据税收收入的“半壁江山”,纳税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增加到11家。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优化。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皮革、毛纺、茶叶、建材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房地产、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民族用品、水电资源开发等领域。相继出现了甘肃腾胜农产品集团、甘肃宏良皮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走特色路,大力推进集约经营和规模生产,发挥民族品牌优势的上规模企业。
        2、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中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区优势,与农业结合紧密,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行业历史习惯,当地的传统产业是民营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税收的主要来源。临洮县民营主导产业是建筑业、淀粉加工和花卉生产。建筑企业18户,占4.7%,拥有雇员5万多人,资产总额为10亿多元。仅腾胜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从事马铃薯加工的企业就有总资产2亿多元。三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兰花,年产值3500万元,蝴蝶兰产量85万株,占全国总产量的6%左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兰花生产基地,占地面积410亩。广河县民营主导产业是皮革、毛纺产业,全县有以宏良皮业公司为代表的皮革企业12家,资产总额3.75亿元,上缴税金1599万元;有以顺发商贸公司为代表毛纺企业18家,拥有固定资产1.29亿元,上缴税金710亿元。
        3、欠发达地区龙头民营企业对壮大县域经济,解决当地就业作用显著。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临洮县建筑业始终一马当先,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2009年底,全县建筑业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三级以上等级企业18家,注册资金5亿多元,总资产10亿多元,拥有施工项目部300多个,年产值12亿多元的民营经济劲旅。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政策感召下,广大建筑企业在全力走出去开拓省内外大市场的同时,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全面加快了当地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了乡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并提升了城镇品位。民营企业解决了劳动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到2009年底,临洮县在建筑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带动下,实现劳务收入5.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5元。广河县民营企业达1318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其中大部分从业人员为县内剩余劳动力。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其辐射力促使农民从事社会服务、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和企业,使剩余劳动力转换身份机遇增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4、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助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和村企共建扶贫开发。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但培育出了许多当地知名企业家和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而且使他们在增加了财富积累的同时,成为先富带后富的领路人。这些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村企结对的企业基本上是在当地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企业家本人也是本乡本村之人。在市场风浪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群体,饮水思源,富而思进,奉献家乡,捐资助教,修桥补路,扶贫济困, 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主动参与到改善民生的行动中,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开展“六帮”活动(对口帮村、产业帮户、劳务帮农、融资帮企、捐资帮教、联合帮卫),持续改善乡村教育卫生条件和道路等基础条件。例如:村企共建扶贫工程试点村,临洮县红旗乡墁坪村的村支部书记就是通过外出打工自我发展起来的建筑业民营企业家。同时他还组织了本村在外打工发展起来的30多位企业家共同为家乡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学校,修水库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元/人。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临洮县民营企业家累计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改善乡村教育教学条件,投入1.05多亿元用于发展道路、水利、公园等公益事业,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扶贫济困和光彩事业,有效助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河县在5.12抗震救灾活动中,组织17家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总价值53万元,特别是在今年中南部人饮工程捐款大会上,有100多家企业慷慨解囊共计捐款730多万元,接近全县捐款总数的一半。
        三、有关思考
        1、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亟待各级政府政策扶持。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受制于当地资源和政策环境制约,困难重重,需要从中央至地方的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2、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已是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企业多为租赁经营,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这就要求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如: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产业积聚和规模扩大的有效模式有待探索。欠发达地区县级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要让民营企在开发区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同时积极探索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拓展。目前,西部地区要在传统性的政府招商引资的基础上更多的发挥以企业的“以商招商”形式来实现地区企业数量和质量上的扩张,通过政策和金融的扶持和倾斜使企业落地生根,最终形成特色产业的重要产业基地,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投资发展。
        4、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实现长效发展存在自身管理隐患。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缺乏有效智力支撑。甘肃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技术人才缺乏。由于当地的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由于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当地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同时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通常是家族企业,这给企业科学健康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需要民营企业转变理念,引进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留住、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5、要进一步加强省、市工商联与扶贫办等有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联系沟通机制。此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省工商联和省扶贫办虽然都已经收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工商联《关于河南省“村企共建扶贫工程”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国开办发〔2010〕33号),但是由于原负责人联系此项工作人员退休变动等原因,联席会议制度至今未建立起来。同时我们在调研临洮、广河两县确定的“村企共建试点村”时也了解到县扶贫办的干部没有到村里去过,更谈不上为村里结对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我们在向省工商联提出意见的同时也特别建议要抓紧落实甘肃省工商联与省扶贫办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


                                                               扶贫与社会服务部  郭东风、张勇
                                                                       2010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