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在毕节试验区智力支边的情况
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科技部等部委的指导下,全国工商联从80年代初就与各民主党派一道开始了以咨询服务为主的智力支边活动。开辟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广西百色地区等扶贫点。1994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毕节地区织金县划为全国工商联定点帮扶县,从此我会在织金县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成立了有主要会领导参加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在90年代我会确立了“坚持以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以解决温饱为目标,以种、养、加工为重点,扶贫到户、扶贫到村,走开发式扶贫路子”的思路。2004年,黄孟复主席亲自担任了扶贫领导小组组长,根据织金县的发展实际,又提出了“项目扶贫和招工扶贫”并举的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专门成立了扶贫与社会服务部,加强了干部的配备,调整了工作职能。
一、 全国工商联在试验区的主要扶贫工作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全国工商联历届领导对试验区的扶贫工作十分重视,为了加强统一全国工商联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主要是为了做好试验区的扶贫工作,全国工商联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主席、副主席任正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并制定了专门的工作规则和会议制度。全国工商联的历届领导人经叔平、黄孟复、孙孚凌、胡德平、张绪武、瞿怀明、张龙之、谢伯阳、程路等多次率团到毕节地区考察调研推进扶贫工作。他们中有的领导不顾年龄偏高,满怀深情,深入贫困户,访贫问苦,座谈调研,检查工作。他们带着项目,带着企业家、专家去,现场办公,为项目的筛选和落实尽心尽力。他们身体力行,带头捐款捐物,救济贫困农户,经老为建立“八步中学图书室”个人捐款3.1万元,黄主席为贫困学生助学资金捐款1万元。
2、把扶贫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参与扶贫工作。从96年始,我会陆续选派三名干部分别到织金县挂职扶贫,他们对扶贫工作的项目筛选和落实,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与当地的联系和合作。我会还多次组织“救助贫困学生”、“送温暖”、“捐赠图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我会机关个人捐款达30万元,全部用于定点扶贫县的教育事业。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
(1)、教育扶贫。10年多来,共捐资1190万元,用于织金县的教育事业。例如:捐资50万元在大平乡、官寨乡建两所小学、一座中学教学楼,捐10万元用于广播信息扶贫网设备建设;联系清华大学在织金县无偿提供设备建立了远程教学点,投入12万元,利用假期举办教育培训班,培训了100名教师。捐资180万元,救助了贫困学生3000人等,捐助教学电脑和1000万元码洋图书,。近期又在织金县联系修建两所小学。
(2)、科技示范扶贫。投入30万元实施种植养殖示范项目。在普翁乡建立五倍子中药材基地;在茶店乡实施养牛项目,在官寨乡养鹅;在普照翁、三塘养黑山羊,在猫场种植竹荪、在桂果养猪等,还支持县工商联办综合养殖场养猪养鸡。目前正结合整村推进,联系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北京种子商会的专家去织金县考察,北京的专家们用良种良法在麻窝村试种优质果木蔬菜,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考察墨峰村、莲花村作为新的“整村推进”试点。为了给全国工商联在织金县实施的种植、养殖、加工科技示范项目提供技术人员,在实施项目的同时,共为织金县开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140名,其中培训科学养猪技术人员510名;黑山羊饲养防病技术人员400名,茶叶栽培、竹荪养殖人员200名。
(4)、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投入250多万元,帮助农户打小水窖2600个。基本上解决了织金县最贫困山区人民的饮水难问题。
(5)、招工扶贫。从2005年4月至今,组织民营企业家到织金县招工30批,输出农民工3036人。
(6)、积极推动“光彩事业”项目扶贫。1995年河北亨豪集团总裁张江平投资近200万元建立了“织金光彩砖厂”。2005年香江集团董事长刘志强投资245万元与县里合股建立了“织金香江能源投资开发公司”。引进“中农合创项目”。2005年4月份为织金县培训了30名创业带头人,
(7)、乡镇干部培训。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精神,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我会定点扶贫县基层干部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农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会连续四年在北京、苏州、深圳等地举办了乡镇干部培训班。共培训乡、镇长(书记)干部225人。我会还为织金县培训优秀教师五名。
(8)、调查研究,建言献策。2005年,我会派路印林部长带队专门去试验区调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并就调研情况与地区主要领导座谈,对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2006年我会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对试验区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与地区主要领导及时座谈交换了意见。
二、智力支边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会智力支边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
1、围绕中心,与时俱进,是做好支边工作的必然要求。
回顾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智力支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领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智力支边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从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这个中心出发充分发挥助手作用;才能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始终代表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
2、领导重视、各方支持,是做好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智力支边工作,切实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到业务经费,都给予了保障。一是各个时期的智力支边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都由主要会领导担任。二是为了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理顺工作关系,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历届会领导都明确一名副主席抓扶贫工作,并把扶贫工作列入主席办公会议议题。另一方面,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家群体积极参与,在智力、物资和资金等方面对扶贫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做好智力支边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3、努力形成多方共识,是做好支边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开展智力支边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将智力支边工作当作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工商联工作的共识和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我们既坚持过去的好经验,又按照求实创新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各地工商联的指导。如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走访各地工商联和工作开展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与当地工商联一道,深入乡镇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召开支边工作项目对接会、现场会等,以项目、工程为纽带,把边远农村和贫困农民的实际需要和工商联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
4、突出特色,讲求实效,是做好支边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开展智力支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工商联联系广泛的特色,动员和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针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大力开展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的智力支边活动,努力为当地培养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和掌握实用型技术新能人,在科教兴农、科技示范方面为“三农”服务,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调整,使农民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另一方面积极在资金和物资上提供支持,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帮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支边工作深入人心,受到欢迎,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5、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是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例如,织金县养猪业有一定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肥养猪,提供优质种猪,利用猪粪发展沼气,以沼渣液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多种“种、养、加”形成良性循环经济,是适应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现实道路。
6、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工商联形象,是做好支边工作的客观需要。同其他工作一样,智力支边工作要想求实效,也离不开宣传。一是要靠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二是要靠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即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开展智力支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树立了工商联的良好形象,对于推动智力支边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加大了宣传力度,现在不少地区和单位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或较大的社会发展项目,主动邀请工商联组织专家、企业家前往咨询调研,帮助出谋划策。目前,社会各界参与智力支边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三是为了推动工作,我们专门编写扶贫简报,下发各地,共计编写扶贫内容的简报百余期,在全国工商联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光彩扶贫网页,收集整理方方面面的内容,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传达会扶贫领导小组的有关指示精神,宣传各地在扶贫和智力支边工作中好的做法。做到了互通有无,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