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相对薄弱村”迎来浙商帮扶团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相对薄弱村”如何跟上共富步伐,成为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日前,浙江省工商联召开深化“同心共富”浙商助力“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部署会,探索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高位推动形成合力
浙商担当再启新程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郑敏强在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出的“先富促共富”殷切期望,为民营经济领域助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今年5月,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带队深入丽水最薄弱的乡镇和村考察调研,召开全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省领导充分肯定近年来工商联系统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成效,要求突出“相对薄弱村”帮扶,发挥民营企业优势,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作出更大贡献。
面对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省工商联迅速行动。先后召开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现场推进会,并在省工商联十二届六次常委会会议上对“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作了专门布置。经过密集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帮扶工作方案。
此次会议将助力“相对薄弱村”帮扶的重要意义高度概括为“六句话”:党中央有号召、全国工商联有要求、省委省政府有部署、基层有需求、企业家有情怀、工商联见行动。这一表述既体现了浙江省工商联系统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也彰显了浙商群体的家国情怀。
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浙商总会会长、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会上表示,“义利并举、以义为先”是浙商群体的鲜明特质。他强调,广大浙商要发挥产业优势,通过“造血式”帮扶助力薄弱村发展;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新路径;要深化“共富工坊”建设,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双团长制精准施策
实现帮扶全域覆盖
此次帮扶工作最大的创新,是建立了覆盖全省28个山区海岛县的帮扶团组体系。每个团组实行双团长制,由一位知名浙商和一位市级工商联驻会领导共同担任。这一制度设计,既能发挥企业家的资源优势和经营智慧,又能体现工商联的组织协调作用,确保帮扶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在具体实施中,浙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分层分级的差异化帮扶策略。省工商联重点聚焦衢州和丽水两地的“相对薄弱村”,这两个地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杭州、温州、金华、舟山、台州等地区,则采取“自己帮自己”模式,充分调动本地企业资源就近帮扶。其他地市工商联按照山海协作结对关系参与跨区域帮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确保帮扶工作不留死角,浙江省工商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全”的工作目标:一是动员全覆盖,即省市县三级工商联执委、浙商总会理事和商协会力量全部动员;二是帮扶全覆盖,即全省“相对薄弱村”全部有企业或商会组织联系帮扶。
组织保障方面,浙江成立了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协调小组,由南存辉和郑敏强担任双组长,形成高位推动格局。协调小组办公室建立了月推进、季调度、年总结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在推进帮扶工作中始终坚守原则底线。郑敏强明确要求,必须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得额外增加企业负担,更不得强制企业搞捐赠。各级工商联要扮演好“引导者”“助推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创造条件,激发企业参与帮扶的内生动力。
产业赋能多措并举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在具体帮扶路径上,浙江省工商联摒弃了简单的“给钱给物”模式,而是引导企业将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相对薄弱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产业植入、项目带动、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薄弱村找准发展定位,培育特色产业,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是产业帮扶的重要载体。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延伸到农村,在“相对薄弱村”设立生产车间或加工点,这种模式一举多得: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获得了稳定收入;还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消费帮扶是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相对薄弱村”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许多企业不仅将薄弱村的农产品纳入日常采购清单,还会主动帮助改进产品包装、提升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浙商总会也将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山区海岛县的特色农产品拓展销路,让深山里的“土特产”走进城市市场。
人才支撑和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企业将通过派驻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帮助提升薄弱村劳动力素质。一些科技型企业还将与薄弱村合作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方式,将为薄弱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郑敏强在会上特别强调,企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帮扶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康养产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领域蕴含着巨大商机。通过参与“相对薄弱村”帮扶,企业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还能提前布局新兴市场,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为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浙江省工商联还将建立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对在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在评先评优、项目申报、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帮助。同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讲好浙商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相对薄弱村”发展的浓厚氛围。
浙江省工商联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服务,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协调解决帮扶过程中的困难问题。通过持续搭建政企对接平台,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相对薄弱村”集聚,力争通过持续努力,实现村美民富、企业发展的共赢格局,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