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动服务成为一面旗帜——邯郸市工商联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暖动力”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全国工商联在工商联系统深入开展“进企业、解难题、送政策、促发展”活动,就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分层分级做好调研走访、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联系协调制度、完善民营企业意见诉求办理机制、推动破解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做出部署。即日起开设专栏,聚焦工商联系统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走访、精准把脉、靶向施策的实践,展示交流各地工商联助力民营企业轻装上阵、破浪前行的成效与经验。
近日,在河北华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新投产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商联帮助我们解决了融资问题,企业发展不再被资金束缚,预计明年产值能提升30%。”公司总经理贾学艺话语间满是干劲与信心。
这一幕是河北省邯郸市工商联深入开展“进企业、解难题、送政策、促发展”活动的缩影。今年3月以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市工商联用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走访摸清企业需求,用一场场精准直达的宣讲解读惠企政策,用一个个落地见效的方案破解发展难题,以主动服务、下沉一线的务实作风,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用实打实的行动为民营企业纾困赋能。
问诊式走访:摸清企业需求
“以前是企业遇到问题找上门,现在是我们主动上门找问题。”邯郸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张丽英告诉记者,为精准掌握企业发展现状,从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开始,市工商联就明确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沉下去”。建立市工商联领导班子分包联系县(市、区)和商协会工作制度,这一制度如同一张“责任网”,将每个区域、每个行业的民营企业都纳入服务视野,确保不留空白、不漏一户。
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机关人员每月至少深入5家民营企业、2家商会,不搞“走马观花”式调研——在河北华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详细询问技术攻关进展和资金需求;在邯郸中铁桥梁机械有限公司的货运码头,实地查看货车运输受阻情况;在华北汽车城的商户门店里,耐心倾听新能源货车上保险的难题……
“没想到工商联不仅主动来了解情况,还把我们的困难记在心上。”邯郸复之兴汽配市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俊峰回忆起市、区工商联工作人员走访的场景,十分感动。当时汽车城多家商户反映新能源货车上保险难,工作人员不仅多次上门记录,还现场联系相关部门咨询政策,没过多久就带来了协调解决方案,让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为避免走访流于形式,市工商联建立“周调度、月总结”机制:每周召开工作推进会,汇总各分包小组走访收集的问题;每月进行工作总结,分析问题解决进度,调整服务策略,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破题式帮扶:打通发展“中梗阻”
“融资遇阻、用工短缺、运输迟缓……这些现实困境阻碍了企业发展的脚步。”市工商联副主席翟铁鹰告诉记者,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虽有共性,但解决方案需“一人一策”。为此,市工商联创新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以“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帮企业逐个破除发展障碍。
在破解“融资难”问题上,大力推广“数字工商联”平台。该平台不仅整合了多家银行的信贷产品,还能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行业特点,智能匹配最优融资方案。河北华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因技术研发急需资金,四处求助却屡屡碰壁。市工商联走访得知后,立即协助企业在平台提交融资申请,还主动联系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对接。最终企业成功获得400万元贷款,新生产线得以顺利投产。
针对小微企业“用工难”痛点,市工商联创新打造“邯企直通车”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招聘、求职、培训资源,实现企业用工与人才供给的精准对接。同时联合高校、人社部门举办专场招聘会:在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举办春季校园双选会;在武安市、永年区开展“春风行动”“十万学子进邯郸”招聘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市区开设“人才夜市”,便利求职对接。
河北一特科技有限公司因订单激增,急需100余名技术工人。市、县两级工商联迅速通过“邯企直通车”发布招聘需求,并组织“人才夜市”专场招聘。不到一周便招满所需人员,保障了生产正常运转。“工商联真是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公司负责人裴涛感慨道。
截至目前,“邯企直通车”入驻平台企业5000余家、人员8000余人、各类机构7家,开展招聘活动13场、创业培训5场,安排就业1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4000余人次。
面对企业的个性化难题,市工商联主动协调、全程跟踪。邯郸中铁桥梁机械的出口产品依赖大货车运输,但当地大货车限行时间过长,导致货物无法及时抵达天津港口,额外增加了运输成本。市、区两级工商联走访了解后,第一时间推荐企业参加市主要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解难题恳谈会。在多方协调下,限行问题顺利解决。“现在运输效率提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公司出口业务终于进入良性循环。”公司董事长任斌清说。
“我们打造了‘政企同心谈’‘政企会客厅’‘企业家之家’三大平台,定期组织政府部门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同时建立问题收集-交办-反馈-督办的闭环机制,力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翟铁鹰向记者介绍,此外,引入第三方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客观评估政策落实效果与企业发展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已开展月度营商环境调查4期、形成报告4篇、专题报告2篇,累计收集企业问题诉求217个、办结215个,问题解决率达99%,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直达式送策:让惠企红利不落空
“惠企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为企业减负、助力发展,但如果‘藏在文件里’‘停在通知中’,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市工商联主席王军方的话,点出了政策落地的关键。为让惠企政策精准“送”到企业手中,工商联主动组建政策宣讲团,成员不仅包括市工商联领导班子,还邀请了轮值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商(协)会活动现场,开展“面对面”政策宣讲。
宣讲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企业类型、行业特点“量身定制”内容:为制造业企业解读技改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出口企业讲解税收优惠、报关便利化措施;为小微企业普及普惠金融、社保减免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0余场,覆盖企业230余家、商会25个,现场解答企业咨询80余个。“自己琢磨政策文件总怕漏了好政策。宣讲团不光讲得清楚,还帮我们申领了技改补贴。”西铁紧固件公司总经理李健凯说,政策“送上门”提升了企业对惠企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感。
为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市工商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开辟“惠企政策解读”专栏,安排专人定期梳理国家、省、市最新惠企政策,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解读,并设置“关键词搜索”功能——企业只需输入“融资”“税收”“用工”等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相关政策。同时,还通过企业微信群定期转发政策内容。专栏自开设以来,已发布政策解读文章50余篇。
长效式培育:激活发展源动力
服务民营企业,不能只停留在解决当下问题,更要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邯郸市工商联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主动为企业搭建学习平台,以“赋能式”服务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联合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培训:针对政策理解难,举办“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财税政策专题培训”,帮企业把握政策导向;针对经营管理痛点,开展“数字引领创新赋能”交流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法律风险防范需求,组织“企业家学法”培训班,邀请专家专题授课。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座谈、交流活动38期,培训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1200余人次。
为帮助青年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先后开展“领航计划”苏杭名企考察、武汉大学专题研修、上海杭州知名企业深度交流等活动。在科大讯飞,体验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等六大领域的典型应用,探讨源头创新与AI赋能的实践路径;在阿里巴巴总部,洞察电商行业变革趋势与创新管理模式,感受数字化贸易的前沿实践;在协鑫集团,探寻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模型及党建创新成果,了解新能源战略布局与绿色转型路径。通过8期青年企业家赋能培训,汇聚200余位青年才俊,为邯郸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了强劲的青年生力军。
如今,“主动服务”已成为邯郸市工商联“进企业、解难题、送政策、促发展”活动的一面旗帜。张丽英表示,下一步,市工商联将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用更精准、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为邯郸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民营经济这棵“大树”在邯郸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