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出席纪念广东省工商联成立60周年座谈会
2013年10月15日,纪念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胡春华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工商联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向全省24.3万工商联会员致以诚挚的问候。他说,60年来,省工商联作为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认真履行职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各级工商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部署和要求,坚持团结、教育、引导、服务的方针,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开拓进取,为广东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胡春华强调,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对广东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广东要增创发展新优势,开创工作新局面,一个重要任务和抓手,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培育生成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民营经济“铺天盖地”发展。要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民营企业,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实施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氛围,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理念、国际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要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平等的市场环境、好的政策环境、周到的服务环境,切实增强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胡春华强调,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各级工商联要加强自身建设,汇集和整合各种资源为民营企业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实际困难,及时反映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主持会议,副省长林少春等参加了会议。省工商联主席陈丹作了工作汇报,苏志刚、张茵、梁昭贤3位民营企业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做强做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和经验,深圳市工商联介绍了特区工商联改革创新、服务企业的做法,省电脑商会介绍了带领会员企业抱团参与国际竞争的做法。
广东省工商联主席陈丹在座谈会上的讲话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迎来了广东省工商联六十周年华诞!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共同回顾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
60年光辉历程
广东省工商联成立于1953年,邓文钊、郭棣活、陈祖沛等老一代领导人及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工商经济界人士,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各个时期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历经60个年头的磨砺成长,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工商联组织143个、行业组织792个、会员24.3万名。
建国初期,国家百业待兴,新成立的省工商联带领广大工商业者发展生产、投身新中国建设,为恢复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工商联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会员为宗旨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与海外工商界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作出突出贡献。1991年,中央对工商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工商联是党领导下的以统战性为主,兼顾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工商联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广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实现工作重点与主要职能转变,全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带领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2010年、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文、粤发〔2011〕15号文),明确工商联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阐述工商联的性质、基本特征、基本任务和职能作用,要求正确把握工商联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和政府指导支持,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委对工商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省各级工商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开展经济服务工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着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推动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使工商联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60年经验体会
回顾走过60年的历史足迹和奋斗历程,我们始终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为发展聚力,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体会:
(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始终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引导教育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党和政府“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
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召开“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报告会,开展新生代企业家走访慰问革命老区、送法入企入商会等十大主题活动,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定信念、发展企业、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在全国率先召开“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电视电话报告会,全省共有40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加,6位民营企业家带头回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畅谈个人创业梦、企业发展梦融入中国梦的经验体会,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二)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自觉把工商联工作放到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我们始终认真履行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职能,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坚持在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多出服务之举、多尽推动之力,以实际行动赢得党委、政府重视信任、广大会员拥护响应、社会各界关注支持。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办会理念,坚定不移地服务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商会合作为载体,倡议并牵头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商会合作机制和粤港澳主要商会高层互访机制,大力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及粤东西北投资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政策、法律、信息、融资、技术、人才服务,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大胆“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2012年广东民营经济实现“三个一半”,即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地区生产总值一半,接近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一半,突破1万亿;税收贡献接近一半(49.1%),达到6467.82亿元。
着力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搭建政企商会沟通平台,倾听心声,收集意见,反映诉求,协助解决困难问题,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事务和经济决策协商,共同探索破解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与省政府20多个部门单位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数据库、非公有制企业监测点,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及时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发现研究重大共性问题,调查了解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为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建言献策。
在参与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投资力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每年组织“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组织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连续四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非公有制企业捐款捐物共50.47亿元。
切实担负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职责。创建民商事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推动劳动关系立法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配合开展“三打两建”活动。引领带动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做到诚信经营,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接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类投诉、咨询、求助7452宗(次),其中提供咨询协助5931宗次,办结1509件,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挽回经济损失7亿元。
(三)必须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综合优势。我们始终坚持把“团结、服务、引导、教育”八字方针作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方法,做到服务支持与引导教育相统一,最终达到增强凝聚力、实现大团结的目的。
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善于借用各种力量,大力开展素质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联合省委统战部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工程,把新生代企业家纳入统一战线工作视野,教育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截至2013年6月,全省工商联会员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2931人,各级政协委员6453人,其中31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33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26人担任省人大代表,184人担任省政协委员,共评选表彰了240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主动配合协助党委宣传部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主流新闻媒体成功举办两届新粤商大会和“新粤商”论坛,加强商会网、新粤商杂志等自有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宣传“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先进典型,树立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面社会形象。
牢牢把握党建工作抓手。利用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委成立的有利契机,坚持开展具有时代特色、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带头靠拢党组织,带头支持党建工作,努力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逐步建立健全具有商会特色的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突出实践特色。面对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把服务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连续6年组织召开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形势报告会,为广大会员企业分析形势,宣讲政策;2010年以来,与揭阳等11个粤东西北地市建立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对接机制,共组织20多批次约4000多人次的投资考察团前往省内、省外考察,积极为企业提供发展商机;以商会为载体,大力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先后与建设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银企”、“银会”对接,5年来,各合作银行民营企业信贷户数累计达2.1万户,贷款余额5900多亿元,合作商会协会达384家;组织开展科技项目资金申报评选,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召开13次粤港澳主要商会高层圆桌会议,与140多个港、澳、台地区和外国工商社团建立联系,促进粤港澳及海外工商经济界沟通合作。
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抓基层、打基础,逐步扩大组织覆盖,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稳步发展。探索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基层组织晋位升级,创先争优。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不断总结民间商会服务协调新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建设新路子。目前全省已实现县级工商联组织全覆盖,镇街商会覆盖率近50%,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具有较强经济和科技实力、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工商联的中坚力量。
强化自身建设。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工商联领导班子和机关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自上而下纠“四风”,把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促进两个健康全过程,使活动成效体现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上。
奋力开创工商联事业新局面
时代赋予新的使命,事业呼唤新的作为。广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广东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举足轻重作用,工商联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省各级工商联要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把握新机遇,在全面深化和加快改革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带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攻坚克难,积极进取,不断开创工商联事业新局面。
(一)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助手作用,积极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引导民营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培育发展更多大型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积极开展政策、投融资、信息、科技、人才、法律服务,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大型骨干民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水平,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助力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深化广大民营企业与粤东西北地区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对接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积极参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个国家级新区建设。不断完善粤港澳主要商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工商联广泛联系港澳台及海外工商经济界的优势作用,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和优秀管理人才,为加强粤港澳台产业合作、共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提供支持。
(二)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把教育引导贯穿于工商联工作全过程。继续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世情国情省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念。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队伍培养。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教育,不断巩固扩大品牌培训效果。
发挥舆论宣传正面引导作用。丰富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成就和贡献,充分展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创业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努力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健全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三)积极建言献策,组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在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上创造新成果。拓展调研深度广度。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了解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反映民营经济发展以及社情民意的重大问题,努力在实践中提高履职尽责水平。
(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幸福广东建设。积极履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会同相关单位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分类指导,建立重大集体性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制度。建设“和谐企业”、“平安企业”。
充分发挥工商联在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投诉维权工作,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探索建立商会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有效对接机制,推动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商事纠纷调处体系建设。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投身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发展民生事业,参与光彩事业、扶贫济困、感恩行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五)坚持商会工作正确方向,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商会、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组织。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运作规范、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好、行业带动大的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商会组织健全机制、规范运作、发挥作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商联履职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作风,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提高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调动各级兼职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积极性,发挥常委执委等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作用,引导他们在产业发展方面当示范,做表率。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争取各地党委政府支持,在完善巩固“一个设立、五个有”的基础上,实现“五好”目标(领导班子好、会员发展好、商会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工作保障好),力争4年左右时间全省40%以上的县级工商联达到“五好”标准,彻底扭转少数县级工商联建设长期薄弱现状。加大会员工作力度。制定会员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会员结构,吸收更多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加入工商联,做到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全面提高机关工作科学化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机关建设,努力提高工商联干部政治把握、调查研究、群众工作、落实推进、反腐倡廉能力,把工商联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作风优良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