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新冠疫情经济下半场的若干应对之策
新冠疫情防控已进入下半场。国内疫情有望很快控制住,境外疫情会爆发。我国重心已从疫情防控转向复工复产。鉴于新冠疫情损失严重,我们必须尽快把扶植政策落实到位,并与经济正常运转相衔接。我们认为,当前工作重点应该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入、恢复经济、准备援外。
1.新冠疫情防控下半场的特征
(1)国内疫情正在逐步得到控制,境外疫情开始爆发。境外确诊人数早已超过境内。新冠病毒,已迅速攻陷六大洲。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个国家确诊新冠病例。韩国、伊朗、意大利等严重,欧洲德国、法国、西班牙也开始多了,美国不报,实际情况应该很严重。很多没有医疗监测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也很严重,没报而已。
什么时候境外疫情开始有控制住迹象,才能放松警惕。新冠疫情防控从全国一盘棋即将演变成全球一盘棋,重心将从境内防控转向全球防控。
(2)随着我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恢复工作成为重心。我国大规模复工复产已开启,各项工作已开始走入正轨。按战时经济的刺激肯定是非常规手法,必须要考虑,如何逐步将刺激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及如何逐步平稳过度到正常经济运行轨道,不留后遗症。
2.考虑经济损失严重,必须尽快复工复产
(1)GDP。
这次疫情,仅考虑春节期间的损失,保守估计在3万亿元以上,占2019年GDP总量的3%以上。疫情还未结束,总体看此次新冠疫情损失,超过了2003年非典。抢时间,根据疫情情况,及时从分类分区复工复产,调整到全面复工复产,工作要细致,将损失减到最少。抓紧和做细,这里还是有操作空间的。
(2)行业。
春节给搅和了,餐饮、旅游、出口、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影响最为显著。比如,春节档票房仅640万元,2019年春节票房收入58.4亿,2020年前6周电影票房同比降73%。当然,医药、快递、在线业务等,有些行业还得益了。
这次新冠一月多时间,我国并没有出现抢购等问题,我们发现,除了大家信任中央、心齐外;经济有实力,余粮充足是个原因,还去了库存;还有就是,除吃喝拉撒外,许多消费根本不必要;应该说宅在家里过一个安静的节,也挺好的。但听说西安婚介所出现离婚排队现象,看来长聚不一定增进感情,至少大数据不支持,憋在家里确实损失了人们的福利,距离才产生美。还是尽快结束舆情,还大家自由行动为好!
(3)外贸。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贸易逆差425.9亿元,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
因为各国对我国采取了限制措施,我国出口下降幅度大,损失严重。个别国家限制自华进口活体动物、动物制品,限制对华出口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这里很多是心理作用,预期起很大作用。当然也有我国出口企业停工因素,总之,保护出口是当务之急。
2009年美国H1N1全球最终确诊感染病例达6000万,并在世卫当年导致至少18449人死亡,有人甚至根据2012年报告最终统计死亡病例接近30万。世界各国也没有对美国采取像中国这样的严厉措施。讲好中国故事,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大量做工作。这次疫情防控危机,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形象和影响的机会。当然,咱们也不能当冤大头,该得的经济利益也一定要争取。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形成的宝贵的全球供应链,特别需要保护。但随着疫情反转,国内可控,国外爆发,相信这个局面会迅速改观。同时,疫情是刚需,我国可在口罩等医药物资方面,形成新的供应链。
比如,美国豁免中国口罩等医疗产品关税。人命关天,贸易战也得让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曾于去年10月31日起对中国3000亿美元加征关税清单产品启动排除程序。而受疫情影响,3月5日对27家美国企业总计100多项进口中国的医疗相关产品,进行了关税豁免。这些企业大部分为医疗物资相关企业。
(4)PMI。
疫情对PMI的冲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中国制造业PMI为35.7%。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损失严重。
(5)CPI。
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1月份的CPI已经是5.4%,估计2月份会破6%,3月份可能也下不来。考虑CPI猪肉价格、蔬菜价格分别相比年初涨价12%、20%,这里有春节因素。我们认为,通胀数据基本是稳定的,疫情期间有这样物价水平已经很不错了。这为量化宽松的货币刺激政策提供了空间。
(6)就业。
就业压力大,公司不招人,今年874万毕业生去哪里?
3.各项扶植政策务必尽快落实到位,并考虑长期衔接措施
(1)减税降费。
减税降费是最直接的刺激经济办法,为企业松绑,让企业有现金流,可迅速复工复产。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税费(含土地出让金)倒挂已有二十多年光景,税费一直没有减下来。这次可借助新冠疫情,痛下决心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藏富于民。大规模减税降费还是没有后遗症的政策,疫情过后,视情况可迅速恢复正常。
事实上,最近几年,国家连续采取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2019年减税降费规模更是超过2.3万亿元,其中不少政策已经融入税收制度。
疫情期间已进一步大规模减税降费。已采取的政策包括减免、推迟企业社保;对受疫情影响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为疫情防控重要物资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通过专项再贷款提高信贷支持力度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对患者进行财政补助,确诊者免费治疗。
我国实体小微企业太难了。即使可以复工,必须准备各种防疫用品,每天数次的消毒措施,以及自己必须要准备的安全隔离房,也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如果不复工,那就只能眼巴巴的继续亏损下去。疫情期间,对于小微企业,政策力度必须大一些。
例如,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征湖北省境内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其他地区征收率由3%降至1%;个体工商户按单位参保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照中小微企业享受减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发放低息贷款,定向支持个体工商户;除高耗能行业外工商业电价进一步阶段性降低5%的政策;鼓励各地通过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支持出租方为个体工商户减免物业租金。
今年社保降费减负5100亿,通过实施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预计2020年减轻企业负担5100多亿元。
特殊时期需要扩大赤字规模。过去财政赤字率一般都在3%以下,2019年是2.8%,估计2020年会突破到3.5%。
减税降费关键是落实到位。建议以战时标准要求,提高减税降费执行力。谁不到位撤谁的职,谁破坏以刑事定性。
(2)量化宽松。
很多人批评我国搞大水漫灌,今年M2余额已超过200万亿,是GDP的2倍多。实际上,货币只是计价符号,多余的货币已经被房地产涨价、实体经济增长所吸纳。即使当下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货币供应量仍然高出GDP增速,说明我国经济仍是上升期。
量化宽松是短期最有效、最容易操作的政策。当然,后遗症是有的,但疫情经济是战时经济,也必须采取非常规做法。好在疫情期间我国物价水平不高,也没有恶性通货膨胀,大家对物价上涨忍耐力也提高了,货币宽松仍然是有空间的。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外汇储备,需要此时发挥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正好补充税收不够又要大搞新基建的用度。
疫情期间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降低逆回购和MLF利率;进行不对称降息,包括1年期下降10bp,5年期5bp;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是降准或定向降准、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而且政策性金融已经发力。
例如,2020年1月1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共释放8000亿元流动性。至今,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降至12.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降至10.5%。引导金融机构增加3000亿元低息贷款,定向支持个体工商户。
按现有体制,货币宽松先满足房地产、股市、物价上涨等资产升值,后给实体经济支持,需要经过一个漫长传导机制。货币宽松关键不是总量是否过大,而是实体经济能拿到多少钱。这需要改革,特别是重塑微观金融体制机制。
(3)新基建
启动经济仍需要举国体制打头阵。政策刺激是一方面,政府直接投资火力最猛。
我国及时启动了近五年来最强的新基建项目,上一次支持基建是2015年PPP和专项建设基金。统计发现,截至3月5日,24个省市区公布了未来的项目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8.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近8万亿元。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当前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的话,新基建主要是战略新兴领域,科技端主要包括 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还有由于今年疫情而受到重点关注的医疗新基建,如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
有专家预计,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基建增速是3.8%,要实现今年5%-6%的经济发展目标,基建增速至少要达到10%。
新基建数字化部分要以硬件、软件和数据为基础的,以企业、大学和科研产学研结合为核心的,以数字金融、产业数字化为应用重点。
基础设施启动经济,要逐步回复到正常状态,不留后遗症,关键看后续看是否转化为消费和社会投资,特别是能否带动民营投资。2020年和2008年相比,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57%,而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也表现在消费瞬间失速。对症下药的话就是如何扶持中小微服务企业生存应对从而保障消费在疫情后能快速恢复。必须要有克服贪腐、项目责任制,以及后期国企接盘治理等机制。
(4)扶贫。
疫情防控不忘扶贫,要把扶贫和疫情防控结合起来。我国是制度优势,天灾不仅不会重创弱势群体,反而能得到更多人文关怀。
脱贫是第一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土全域规划、脱贫富民、花园国家是目的。把疫情防治模式搬到脱贫攻坚,任务安排下去,不留死角。没有穷人了,中国梦一定能赢。
4.积极备战全球抗疫,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当国外疫情大规模扩散后,将直接导致全球各国,全部成为疫区,而只有中国,因成功消灭病毒,将成为全球,唯一的一片净土。
面对这场人类浩劫,只有中国,才能担当起抗疫重任,并成为全球抗疫的中流砥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不如干好中国故事。目前,中国已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
(1) 严守国门,坚决阻止疫情输入。
中国将成为“诺亚方舟”,必定有大量人口拼命进入。因此,最关键的就是关闭海陆空通道,把守好国门,阻断疫情传入。
在此当口,司法部全文公布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迅速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病毒扩散期间,急着搞移民输入,何况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多年,禁止和限制我国公民生小孩,却打算没门槛从境外引进移民,实在匪夷所思。欧洲饱受移民问题折磨,美国也限制移民,日本曾不惜血本去移民,这些教训我们没有深刻吸取,我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不知何故?
(2)立刻组建医疗快反部队。
可以预见,再有几天,中国即可彻底消灭境内的新冠病毒。鉴于境外疫情扩散严重情况,中国应立刻就地组建医疗快速反应部队,将目前驻在湖北前沿几万名医护人员,迅即转入部队编制,并统一进行整编和系统培训,为随时大规模出境作战做好准备。
(3)组建中国国际抗疫顾问团。
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没有应对大灾大难的经验,遑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站出来,成为整个抗疫作战的指挥中枢,让中国经验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应随时可应各国政府的请求,向其派出顾问团,指导当地进行抗疫作战。
(4)中医挂帅,西医辅疗。
这次国内抗疫,中医药效果显著。中医担当主力,西医辅助支持,可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同时,借此次国际疫情,一举实现中医复兴。
(5)统筹国内,安排好中药材等医药物资专供。
鉴于需要大量的中药材,国家应立刻将中药材,列入受控战略物资,从生产、运输、加工、调配,由专门部门负责,并根据各前出医疗部队的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充足供应。同时,湖北大量的医疗物资就地封存,随时准备调配国外,支援全球抗疫。
(6)统筹安排国内医疗物资生产。
疫情全球扩散后,绝大部分国家,医疗物资将极度紧缺。而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物资,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国家应积极准备,统筹安排医疗物资的生产及调配,为全球抗疫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7)主导建立全球抗疫联合指挥中心。
疫情扩散失控后,必须团结全球的力量,协调一致、共同抗疫。由于当前只有中国具备大规模救援能力,因此,中国应推动建立全球抗疫联合指挥中心,指挥全球协同抗疫作战,展现出大国应有的担当,并充分发挥领导国的关键作用。
(8)扩大领先科技和行业范围,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美国为什么不惜动用国家力量封杀华为,而不碰阿里、腾讯,原因是华为是数字技术底层。
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已是基建狂魔、世界制造工厂,如果再能是医药达人、数字达人,加上中国无与伦比的体制优势、文化优势,中国迅速强大起来是可以预见的。我国已在高铁、基建、制造、核电等领域世界领先,如果还能在医药、在线等领域领先,从个别行业优势转化为全行业优势,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目标就更进一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