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产业链规律抓好复工复产
内容摘要:
国运的大事。毫无疑问,当前的复工复产是一场中国产业链保卫战,也是国际供应链保卫战,更是一场关系国家地位与命运的经济保卫战。 条运转不畅,影响多年形成的产业生态.第一,分类帮扶,迅速启动复工,打通人流堵点;第二,建立联运机制,采用绿色通道,打通物流堵点;第三,实行结构性的支持政策,扩大供给,破解资金困难;第四,从龙头企业开始,带动中小企业,恢复产业链;第五,从生产制造入手,着眼产业链,打通各个关节点;第六,各部门协同,疏通上下游,打造产业生态体系;第七,线上和线下的协同,提供技术服务,哪里不通打哪里;第八,优先支持重点行业,让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先干起来,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第九,加快供给,推动贸易恢复和出口,恢复贸易链。 体现在中国居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上。过去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衡量复工复产的任务与效果,我们应该由低向高,由近及远,从战术与战略的结合上观察与衡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三次讲到产业链。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醒我们,“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提出为什么要复工的问题;提及“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回答了怎样复工的问题;讲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时提出“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回答了复工复产的目标与任务。可谓复工复产的行动纲领,也是企业复工复产的路线图。我们要按照产业链规律,抓好复工复产,提高复工复产的质量与水平。 为什么要复工复产—— 产业链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 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企业的计划,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疫情管控,多数地方实行隔离。导致多数企业的业务陷入“停摆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区域之间要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已经讲清“堵点”“限制”及上下游产销不对接问题,是影响产业链的重要因素,也是新冠病毒疫情对企业影响。归纳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流受到限制,复工成为难点。人员返回困难,导致相当数量企业生产和营业停摆。 物流动脉受阻,带来产业链中断。产业链、供应链一旦中断,形成转移替代,部分行业30年制造业基础丢了,就很难再找回来。 资金流遭受冲击,企业运转影响直接。原材料价格上涨、产成品库存上升、应收款增多等,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营收大幅下降。而房租、工资、利息、社会保险等费用刚性支付,企业压力增大。处于各类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如果经历持续的停产停工,可能面临的是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破产的风险。据有关方面调查,部分小微企业现金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近30%的企业年营业可能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 产品订单搁浅,造成供应断流。原有订单受不可抗力影响,造成交货期延后或数量减少,产品销售如因物流跟不上而被迫停下来,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因此会被破坏。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产业链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一个企业停产,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阻隔甚至断裂。狭义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具体生产制造环节;广义产业链,则是在面向生产的狭义产业链基础上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上下游的关联,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讲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中国供应链跑不动,可能会导致国际产线断供。这次疫灾中最早受影响的是汽车制造业重镇武汉,武汉本身以及国内汽车供应链受到的冲击,蔓延到韩国、日本。供应链缺失受到的冲击在全球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的。因为中国的供应链是全球嵌入式,如果这一块松动,而让全球产生备用基地替补,这一损伤将是不可恢复的。 在评估供应链的时候,要注意到来自美国的风险。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Fox电视采访的时候表态,这次疫情,有助于制造回归美国。特朗普总统竞选的最重要承诺之一就是把就业机会带回美国。美国咨询公司蓝丝(Blue Silk)已公开建议企业应该立即改变供应链,建立一个不包括中国的替代策略。 具体来说,如果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持续到3月甚至4月,可能对出口订单产生影响。每年3、4月都是PMI出口订单下单的高峰期。其中,又以3月订单指数最高。这两个月的订单表现,将决定后续多个月的出口金额。目前,3月初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已经延期,4月的广交会能否正常举行将视疫情发展而定,形势严峻。 我们还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复工复产,有一段宏观论述:“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讲清楚产业链不能长时间停摆的五个“关系”,这种宏观论述是为复工复产定性的一段话。所以,要打通环节阻滞,实现上下游企业都运转,实现产业链环环相扣,是一件关系国运的大事。毫无疑问,当前的复工复产是一场中国产业链保卫战,也是国际供应链保卫战,更是一场关系国家地位与命运的经济保卫战。 做什么、怎么做—— 打通堵点,产销对接,各环节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区域之间要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这句话内容丰富,指出复工复产包括人流、物流、货流、原料流、产品流五大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则是指用协同的方法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考验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如果一个环节卡壳,则可能整条链条运转不畅,影响多年形成的产业生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复工复产的抓手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类帮扶,迅速启动复工,打通人流堵点。针对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提高政策精准性。可以借鉴专车、专列、专机的做法,为人员返岗提供交通便利;在人员返岗后提供安全的生活条件。 第二,建立联运机制,采用绿色通道,打通物流堵点。制造业这台大机器一旦启动,会引起三大需求:一是人员需求;二是原材料抢购;三是物流联动。需要建立联运机制,确保物流畅通。千方百计保障防疫所需要的物资、器材,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原料、零部件、产品纳入绿色物流通道,保障运输畅通。相关交通运输生产企业应开足马力,保障供给。 第三,实行结构性的支持政策,扩大供给,破解资金困难。财政、税收、金融与社保,要实行结构性的支持政策。要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要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金融部门对于企业贷款提供宽松条件和政策支持,不停贷、不抽贷、不断贷,特别是重点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提供优惠。 第四,从龙头企业开始,带动中小企业,恢复产业链。鉴于这次疫情的影响面,达到了全国60%至70%以上企业,全产业链的恢复非常困难。要根据风险等级分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企业类别各有侧重。从中央企业、大型国企等龙头企业开始,从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始,最快速度打通供应链,推动核心配套供应商复工。借此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第五,从生产制造入手,着眼产业链,打通各个关节点。对于生产来说,要完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生产制造等7个重要环节。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制造业是全球协作体系,任何一个环节断了,终端产品都无法生产出来。所谓复工,要全面恢复生产,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第六,各部门协同,疏通上下游,打造产业生态体系。抓住研发-工程化-产业化重要环节协同发力,补齐重大短板,从而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如江苏,至2月23日,已协调企业复工327家,办理外省来函协调江苏省企业复工376家,帮助华为、格力、美的、上海联影、海康威视、沙钢、南钢等一批龙头企业畅通了供应链、实现了稳生产。 第七,线上和线下的协同,提供技术服务,哪里不通打哪里。重庆两江新区组织19家互联网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融资、疫情防控等多项服务。在政府线上和线下的多重努力下,长安福特的130多家配套企业有90%已经复工。 第八,优先支持重点行业,让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先干起来,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优先支持汽车、电子、船舶、航空、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长的产业,支持智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产业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全国41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支持5G、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加快供给,推动贸易恢复和出口,恢复贸易链。世界各地均有企业因中国企业断供而停产,导致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松动,制造业将出现外流风险。有效遏制这一情况,保障出口产品供给,当前需要优先考虑。 复工复产的任务与效果—— 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这是基于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供应链的时代的一个基本要求。如何保障外贸产业链,一是畅通运转,二是稳定份额,是复工的任务与首先要争取的效果。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实际上远超自身体量。更加重要的是,这一影响力还体现在中国居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上。过去1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衡量复工复产的任务与效果,我们应该由低向高,由近及远,从战术与战略的结合上,在以下方面观察与衡量: 一是供应链畅通运转,中间品的供给充足。与最终产品不同,其他经济体从中国进口中间品,是为了投入到生产过程。疫情影响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导致其他国家生产过程出现中断。目前由于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产成品库存、以及运输时间的缓冲,暂时对我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不产生影响,后续影响有待观察。 二是强化供应链掌控力,提升制造业企业抗风险能力。全球产业布局正在形成链状链接,虚拟链接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成为更具有黏性、更具有依赖性的经济联系。从产业链本身来看,首先要识别短板,对“断链”逐一“补链”。需要瞄准产业链中配置在海外且替代性弱的关键环节,重点攻克,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提高供应链掌控力,增强主动性,减少被动性。把“断链”的环节迅速补起来,是疫情期间的紧迫任务也是疫情后的长期任务。 三是力保产业链中高端,重视高科技应对战。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水平,在附加值较高的环节缺乏竞争力,对进入中高端的产业要积聚力量,协作合力保障。产业链中高端保卫战,需要有一种国家的力量联防做支撑。对于进入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高端的华为等企业,我们应该以举国之力支持。 四是化危为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组产业链。在疫情期间,不排除人为因素打断产业链的风险,诸如在美国发起的全球性贸易战中,采取切断产业链联系的做法,必然伤及产业链上的中国力量。现在因为防疫,在一定条件下会倒逼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再调整。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这也是习近平在“2·23会议”上讲的。 我们应当重视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冲击的阶段分析,这对于准确把握形势,精准施策,提高复工复产水平,很有必要。第一阶段,疫情对中国国内的供应链网络产生影响。第二阶段,疫情影响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导致其他国家生产过程出现中断。第三阶段,全球供应链中断,我国的中间品、最终品进口面临暂停风险。第四阶段,供应链中断将向其他没有中国企业直接参与的全球供应链扩展。而中国对疫情的全力防控,以及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统筹进行复工,对于全球供应链稳定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