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专题专栏汇总>稳增长保就业 支持民企在行动>专家解读

节后迎复工高峰 企业疫情防控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20-02-07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目前,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数据来看,无论确诊病例还是疑似病例数据仍在增加。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各行各业迎来节后复工高峰。尽管假期已经普遍延长,但是疫情防控工作仍面临考验,亟待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阵以待,绝不允许有丝毫放松。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积极应对节后复工高峰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防控工作部署,各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的有关规定,普遍延迟了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时间,各类企业复工时间一般不早于2月9日24时。涉及保障城乡运行的供水、供电、油气、通信、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市政环卫等行业,疫情防控必需的医疗器械、药品、防护用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行业,群众生活必需的超市卖场、食品生产、物流配送等行业和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及特殊情况急需复工的相关企业除外。

  此次疫情给人民群众生活和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影响。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国务院已同意部分省份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春节后在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企业、重大工程员工及时返岗的同时,其他行业可采取灵活方式安排工作。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错峰上下班和居家网上办公等。有序引导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错峰出行,在复工后分批有序到岗。这有利于避免节后人群大规模流动,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对确因工作需要提前返回工作地的人员,各地相关部门和所在单位要加强检疫查验和健康防护,所在单位要及时报告相关信息;对来自或去过疫情重点地区的人员,一律严格落实医学观察、隔离等措施,做到全覆盖。

  与此同时,各类企事业单位要落实防控主体责任,积极应对节后返程复工和开学高峰,加强职工和学校师生等健康监测,提供卫生用品和隔离观察场所,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重点场所消毒,把各项防控和服务保障措施落实落细。

  由于企业复工普遍推迟,不能按时正常开展业务,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减少,企业员工工资还得照发,社保也得缴纳,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带来一定压力。另外,企业复工后还得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也需要一定投入。不论经济压力如何,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始终是企业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相关部门需要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特别是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确保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当前,医疗防护物资仍然紧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组织做好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和调度安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迅速组织本地区生产应对疫情使用的医用防护服、N95口罩、医用护目镜、负压救护车、相关药品等企业复工复产。要做好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设备、原辅料、资金等各方面保障工作,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需要及时扩大相关产品产能。

  生产重点医疗应急防控物资的有关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要求,抓紧组织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及时完成生产任务,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确保物资符合相关安全标准。有关企业要根据物资保障组要求,及时上报产能产量、产品库存等数据。同时,为确保做好重点医疗应急防控物资的及时生产、调拨、运输和配用等方面协调工作,建立有关工作衔接机制,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有关企业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做好重点地区应急防控物资供应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2月2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强调,各地要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等稳定供应。及时准确掌握本地区药品、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疫情防控物资供需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相关企业尽快复工、满负荷生产、扩大产能。加强生活必需品供应,尽快组织粮油及食品加工、能源等重点企业复工生产,建立重要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优先安排电煤、粮食、蔬菜等重点物资运输,确保批发市场、城区物流配送畅通和商超、便利店、社区供应点及时补货。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向15家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派出驻企特派员,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监督物资的统一调拨。保障重点地区应急防控物资供应,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节后需要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落实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推动防控力量下沉,防控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丝毫不能有所放松,否则将前功尽弃。

  访  谈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趋势

  ——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

  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乎之前所有人的想象。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季度就会开始显现。从宏观层面看,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一定影响,短期内对就业和物价都会有影响。从中观层面看,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冲击最大。而从微观层面看,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与2003年发生的“非典”类似,第三产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影响消费,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加上这次疫情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另外,由于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人流、物流会受到一定影响。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问题,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广东、浙江及上海等省市。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等问题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人返城、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会受到一定影响。

  周德文强调,当前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作出安排和部署,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从而为日后的工作重点从疫情管控转向恢复生产做好准备,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调动紧急资金对重点地区实施财政支持,对医疗、医生、护士等一线工作人员给予政府补贴,对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实行税收减免,给予财政贴息,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对一些困难家庭要重点帮扶,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而受影响。

  在投资方面,需要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可以加大对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适当宽松以稳定市场信心,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湖北)下调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信贷支持。金融货币政策应出台相应应急对策,对一些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应给予援助,通过针对性的税收减免、临时性短期融资,为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困难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尤其是对于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的难关。此外,应适当减免企业租金,尽快恢复生猪、家禽类饲料的供应和物流系统。

  在周德文看来,每次发生大规模突发疫情对于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这也成为引导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变量。当前,电商和外卖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配送需求的增加、用户体验与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环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难以满足,传统物流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诸多企业都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由于疫情,全国多家互联网公司宣布推迟上班时间,多家互联网巨头试行在家办公模式。当前,需要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另外,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泛娱乐领域机会增加,短视频、游戏、电影和新媒体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和商业模式改变,都在带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了整体经济的回升。

  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反而会提升个人的消费意愿。国家在医疗卫生上的公共投资力度会加大,未来提升经济活力的改革和市场的跟进速度会提高。在中国政府的及时应对与处置之下,2020年各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因此,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配合遏制疫情,我们保持信心,共克时艰。长期来看,政府治理将更加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市场将在政策层的引导下,塑造新的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周德文说。

  观  察

  疫情将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也不必悲观。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只有这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上半年GDP增长可能会因疫情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预计房地产、汽车、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与抗“疫”有关的物资、医疗等板块有望保持高增长。从现在开始须考虑尽快恢复生产,逐步让居民恢复正常生活,必须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面对疫情,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倡议书,提出三条建议:一是房企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二是房地产相关项目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社区行政管理机构要求,充分做好预防标识、人员登记、消毒杀菌、后勤服务等工作;三是经营租赁、长租公寓的企业,切实做好出租房屋消毒防护措施、密切掌握租户健康状态、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等工作。应当看到,房企已经积极响应暂停现场卖房活动。

  接下来,房企可能面临的情况是销售受阻,尤其是今年一季度业绩可能下滑,短期内房地产行业将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从房企的角度看,二季度必然会想办法加大销售力度,不排除以价换量,优惠幅度可能增加,部分城市房价可能进一步探底,但市场有望恢复正常交易。

  为了应对当前形势,企业在复工后不得不考虑业务创新。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具备条件的,应当安排职工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方式在家上班完成相应工作;不具备条件安排职工在家上班的企业,安排职工工作应当采取错峰、弹性等灵活计算工作时间的方式,不得造成人员汇聚、集中。

  物流、餐饮等行业已经开始尝试非接触上门服务,如天猫超市“无接触式配送”服务已经在湖北区域上线,湖北省内消费者下单后,天猫超市会默认提供“无接触式配送”服务,配送员在与客户电话联系后,会将货品放在双方约定位置,如果消费者有“送货上门”需求,也可以提前与配送员联络。菜鸟联合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等物流公司推出“非接触”方式寄取快递,用户寄快递时,系统会提醒快递员提前沟通,鼓励采用隔门交接、物业托管、自提柜寄件等方式。此外,百胜中国旗下品牌也在实行无接触配送取餐服务。

  社保、交管、税务等部门同样在全面推行“非接触”“不见面”服务模式,通过网上办、自助办、掌上办、延后办、邮寄办、帮代办等方式和途径,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这些业务办理方式都值得企业借鉴。

  事实上,“非接触式”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将成为一种潮流。因此,可以认为,此次疫情在促使我们反思的同时,也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