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专题专栏汇总>稳增长保就业 支持民企在行动>工商联党组织在行动

全国工商联搭台助力 180吨蔬菜驰援湖北 江苏蔷薇村上演“小村大爱”

发布时间:2020-02-19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号:【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随着“散装江苏”和“十三太保”天团频频登上热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蔷薇村一时间也被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我们蔷薇人都懵啦!不知道怎么回事,送点菜就得到大家如此点赞,受之有愧啊!”突然间站在了聚光灯下的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青伊湖镇蔷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负责人李华平,虽然身在北京,但这十几天来通过微信“遥控”来安排摘菜、指挥运输、联络对接,忙得快飞起来的他言谈间依然豪气不减:我们送菜是早就安排好的,碰巧与“一省包一市”的江苏大部队混到一起,阴差阳错地成为“散装江苏”的一部分。“尽管无意间蹭了回热点,但蔷薇人民的心是真的!蔷薇人民不怯场,疫情不止,送菜不断!”

  所谓“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一场疫情,江苏坐实了“散装”、“联邦制”的名头,甚至很多本地的网友也惊呼:本江苏人也不认识这蔷薇村是哪里的!

  “感谢我们江苏沭阳的朋友,你们的爱心蔬菜我们收到啦,现在这个爱心蔬菜已经到疾控中心医生的车上了,今天上午,我们疾控中心的医护人员就可以吃到爱心蔬菜啦!”但早在全国网友疑惑之前,湖北麻城市、咸宁市、蕲春县的老百姓抢先知道了蔷薇村——2月8日,一条来自湖北疫区的感谢短视频火爆了沭阳人的朋友圈。

  2月9日早晨,一辆满载新鲜蔬菜,车身张贴“武汉加油咸宁加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横幅的大型货车缓缓驶进咸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这是蔷薇村向该市捐赠的第一批爱心蔬菜。随后,原计划向湖北这三个地区捐赠30多吨新鲜蔬菜的蔷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已经不断把目标调高到200吨。

  工商联平台成就小村大爱

  “为了促成我们这次爱心捐赠,全国工商联、江苏省工商联、沭阳县工商联与湖北兄弟工商联工作做得非常细,加上沭阳县委县政府、县交通局通力合作,方方面面给予方便,必须特别感谢!”李华平告诉记者,蔷薇村的村民们知道要向疫区捐菜,都争相前来帮忙装菜、装车、看护蔬菜。“现在,蔷薇村‘上海青’基地就是湖北人民的大菜园。除本地村民可以按照每斤1块钱来买菜外,其他销售生意一律停止,无条件保证蔬菜运到湖北。”

  正如李华平所说的那样,本报记者也从内部看到了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发的一则公函:

  “江苏省工商联:为支援湖北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缓解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一线执勤人员吃菜难的问题,江苏省沭阳县(中国蔷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主动联系全国工商联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领导小组,计划捐赠180吨上海青蔬菜分别给湖北省咸宁市、麻城市、蕲春县(每地约60吨,已运送一部分)。当前,各地防控疫情工作措施日趋严格,为确保这180吨蔬菜及时送达以上地区,请根据当地党委政府防控疫情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协调沭阳县有关方面提供蔬菜运输通行保障,并做好司乘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工商联迅即成立了防控疫情工作组,并会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云逆行·新冠肺炎物资公益平台”,调动全国各级工商联及所属商会力量,共同构建物资需求供给“一张图”,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汉疫区老百姓急需蔬菜,我们这个基地是自己种的菜,就想捐赠一点过去,献出一点爱心。”具体负责此次捐赠事宜的蔷薇村李华忠介绍说,经过与全国工商联等多方面沟通联系,基地最终确定向湖北省疫区捐助“上海青”蔬菜180吨,由湖北省麻城市工商联、咸宁市工商联、蕲春县工商联等接收并支援受灾一线。

  “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运输司机的安全,装车时候就开始一遍遍消毒,司机师傅吃住都在车上,直接运送到湖北具体联系点,由他们那边组织卸菜,避免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李华忠告诉记者,对返程的司机师傅则严格按照沭阳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全面消毒、居家隔离。

  “从沭阳到湖北,要十多个小时,我以前就经常跑长途,这次也是想尽一份力。”被爱心鼓舞着的第三批运送蔬菜的司机师傅,说起话来也显得格外激动。

  据悉,“上海青”蔬菜基地的爱心捐赠正感染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北京图强文化公司总经理姜正成当即表示购买20吨上海青,委托基地将蔬菜发往湖北。

  “正在安排工人加紧收割,同时也在加班加点赶种‘上海青’。”李华忠告诉记者,他们到本月底上海青种植面积可以达到500多亩,日生产量可达3-4万斤。

  原来你是这样的蔷薇村

  “大家不用再发感谢信了,目前还不是说感谢的时候。”在“江苏蔷薇村捐赠上海青”的微信群里,看到湖北各地发来的感谢信,李华平这样回复大家:疫情也是一场大体检,等捐赠的蔬菜发完后,这篇就算翻过去了,接下来,我们会老老实实种菜,老老实实把流通做好、把产业园建好。“疫情当前,很多人难免浮躁,但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

  的确,往往群情高涨之时,人们也容易跌宕在情绪的狂流里而迷失自己。像这样可以淡定面对肆虐疫情以及扑面赞扬的李华平,引发了本报记者的极大好奇——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蔷薇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村?

  百度上是这么介绍李华平的:生于江苏省沭阳县,律师,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中国法学会会员,1997年取得中国律师资格。研究领域——政治学、哲学、法理学、刑法学、宗教学、国际关系等。出版著作多部——《中国之路》《跨越时空的对话》《思想二十年》《宇宙是活的》等。

  “对家乡蔷薇村发展的种种落后景象,以及乡亲们欲求发展但不得其门的囧境,我真的深感痛心,于是下决心返乡创业。”针对“作为一个学者,怎么想到返乡创业”的问题,李华平告诉记者,蔷薇村发展困顿的“魔咒”在于因缺乏组织和粘合,乡土人才没有形成真正的聚合力。“蔷薇村党支部多次跟我协商,最后在实地了解过情况后,我们决定从各类本土种植能手、农民经纪人和青壮劳力中挖掘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以‘党支部+核心人物+乡土能人+农户’的模式,成立创业团队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2018年底,李华平注册成立了“江苏润格贸易有限公司”,目前已投入700多万元,在村支部的协同、调动下,流转了530亩土地,创立“乡村振兴实验基地”,开始种植“上海青”和欧洲月季,其中30亩欧洲月季计划无偿提供给村庄打造“人居环境”的提升。

  把村里的几位“能人”组织起来以后,李华平带领团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泥腿子”搞调研,反复权衡最终选定“上海青”作为基地的主营项目;第二件事,“土专家”搞科技创新,基地建了新式塑料大棚,配备喷灌设施,既提高了产量,又扩展了利润空间;第三件事,“老乡”闯市场,打通了周边蔬菜批发市场这条稳定的销售渠道,后又与南京凯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凯凯公司协调地头品质把控,在南京设立专柜销售,并安排专人对接商超。

  一年多来,基地运营逐渐走上正轨,大棚数量由80个增加到260个,实际用地由100多亩扩展到560亩,解决就业人数由10余人提高到60多人,日销售量由5000斤发展到2.5万斤,日销售额由不到3000元发展到逾10000元,市场覆盖面由沭阳拓展到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经营规模、带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

  江苏省内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存在大量与蔷薇村类似的纯农业村庄。这些地方缺乏高质量工业基础、缺乏山水旅游资源、缺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想要发展必须找到一条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

  蔷薇村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当下实践的意义不在于取得了多大经营成绩,而在于团队核心“凝聚”作用的发挥,对本土“能人”的“技术启蒙”和“市场启蒙”,以及在政府支持下开展的农民自主创业,大大提到了当地农民收入——有流转土地的都有每亩固定1000元的年租金;管理人员每月工资4000—8000元不等,普通用工每月平均2500元左右。按日出货量2万斤计,仅“上海青”项目每年可为村民提供现金收入180余万元,其中40多户低收入户,每人每年因此可增收3万余元。

  “蔷薇村的发展经验,对传统农业村庄实现产业兴旺具有借鉴意义;蔷薇村朴素的大爱和担当,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更让我们尊敬和动容。”最早负责此次捐赠对接的全国工商联办公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疫情让我们失去不少,但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所以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一定可以取得这场疫情狙击战的最终胜利。”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