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华:总书记的讲话,讲到了民营企业家心坎里
2018年11月3日,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市工商业联副主席、北京三替集团董事长、市劳动模范、民营企业家李少华先生做客湖边草书店,感谢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感谢习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在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为我国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为保持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舞台注入了坚定信心,李少华在回顾自己企业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句句讲到了民营企业家心坎里。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这本身就是对我们民营企业家的信任。今后,我们有责任承担起更大的国家使命、责任,一定要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2003年我采访并以《独到之处——记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少华》为题,发表在我著的《政协委员和他们的提案》书中。
说李少华这个名字,好多人都对不上号。可您只要进了北京城,一打听“三替集团”也就是三替城市管理集团公司,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三替集团顾名思义;就是一替政府排忧,二替社会解难,三替百姓受累。
为失业的人着急
李少华是全国第一批“下海”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担任政协委员的民营企业家。1996年获“全国百名优秀企业”称号,1997年获“奉献杯”奖杯,1999年获“北京市十佳民营企业家”称号,2000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选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他作为政协委员在1998年就提出《关于安置下岗职工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后来又提出了《下岗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的提案。一个坐着奔驰“600”,拥有近6800名员工的著名企业家却时刻关注着下岗工人,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根据物业公司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提出了一是政府要给予有关政策的扶持。具体地说,当年我国对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给予的优惠政策不很合理,如:连续两年安置下岗职工给予3000——5000元补助,对三年及三年以上长期安置的则无其他优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积极性不高。
其二,政府在项目招标时,应把安置下岗职工作为承包项目的条件,无论谁取得项目,必须按比例安置下岗职工。而安置工作必须是真实的,得到劳动部门认可。
其三,目前我国是由政府扫马路,负担重,效果差。应当由企业来扫马路。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有同等机会参与竞争。简单说,就是政府当“官”的要给民营企业点“甜”活干;比如几年前,交由三替集团管理的人民日报社,国家领导人都对三替集团的管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民日报社也因此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红旗单位。
原因是三替集团的一些高层管理人员都在国外进行过深造,三替集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礼仪、技能都进行过专业化的培训,员工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素质。
其四,在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是针对国企而言,对于民营企业无任何意义,因为民营企业无上级主管单位给予担保,优惠贷款只是一句空话。
银行在给国企贷款时,承担风险的是政府,所以,银行在给民营企业贷款时,政府也应承担一些风险,把担保降低到最低限度。
由此可见,现有的安置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政策尚存有一定距离,必须合理调整,应采用积极的贷款加补贴的形式,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安置下岗职工。
同时,作为下岗职工,也存在着更新观念的问题。近几年,职工普遍对于劳动光荣,劳动致富这种思想比较淡,再加上北京人特别讲面子,希望工作轻松一点,收入高一点,目标不切实际。
比如过节的时候,外地从事保姆职业的人要回家过年,保姆就奇缺了,小时工就奇缺了。其实像这样的活儿,咱们北京人完全可以干好。
北京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的用工量很大,物业公司的用工量也是很大,下岗职工应该放下架子,面对现实。
李少华公开说:“在人员的安置上,在使用北京工这一块儿,将作为我们公司的主要工作目标,如果大家愿意,我们会把外地人占的工作岗位让出来给北京人来干。”
他公司的电话号码信箱随处可见。挂出大标语,欢迎北京下岗职工加入三替集团。
征服逆境
李少华对下岗职工特有的热情和他童年时代的苦涩确实有一定的关系。1951年1月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离异,由母亲拉扯着他和年幼的哥哥艰难度日。
“文革”中,由于他母亲出生于大地主家庭,所以被发落到河北香河的老家。北京城里的家被“造反派”砸成了一堆垃圾。无依无靠的他流浪街头,与几个要饭的乞丐搭伴,捡吃别人扔掉的包子皮儿,实在饿极了就去餐馆吃残汤剩饭。晚上就睡在的广济寺大门口。
求生的欲望迫使他走进广济寺,恳求老和尚收他为徒。老和尚对他说,现在寺院里的僧人都难以温饱,怎能收你呢?
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曾萌发过轻生的念头。然而,他想到:真要就这样死了,对不起生养自己的母亲;再苦也要为苦命的母亲活着。
人间的苦难反倒炼就了他强烈的自强欲望与征服逆境的性格和坚韧意志。他1969年先“下乡”,1973年考上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一路绿灯又当干部又出国,大锅饭吃得舒舒服服,他每天经过崇文门十字路口,当时大量外地农民工、下岗职工群体站街,聚集在崇文门三角带,他们的诉求就是就业,希望能谋得一份工作。长期以来经常性发生寻衅滋事情况,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他到一些社区、小区去考察的时候,看到很多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人在院里闲逛,这些人没有什么事做。
在出国考察时,他看到国外的社会化服务比较发达,心中萌生了以劳动力作为发展资源,将社会的闲散人员整合起来,建立一个社会化专业服务公司。这样既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安置问题,又替政府稳定了社会秩序。于是在1991年7月毅然辞去公职,带领8个大学生开始创业,形成了以家政小时工、钟点工、保姆、家教为服务主体,创建了北京三替服务公司。
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三替公司进行500余次宣传报导,当年就“爆响京城”。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亲自在《北京日报》上发表了专属社论“三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亲自到公司来考察,撰写文章“三替公司创业和发展的最大功绩是推动了社会化的进步带动了行业发展”,为社会化服务开拓了历史的先河。
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三替公司为中关村西区的前期规划、发展和后期管理,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北京市城市工作会议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琪为北京三替服务公司更名为“北京三替城市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由单一的服务型公司发展成为拥有数千余名员工的集城市运营、市政建设、商业管理、物业管理为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所以说,当年他突然“下海”,是李少华的“独到之处”。
“下海”容易,要把自己变成“航空母舰”可就太难了。
在创业初期,他揽到了在春节前给中国社科院职工送大米的“肥活”,虽然利小,他却信守合同。为了按时把两吨大米按份分送到每个职工家中,李少华带着几个小伙子,从“小年”开始,扛着米袋,顶着寒风,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当他们送完最后一袋大米时,已是大年三十晚上7点多钟。
李少华看着跟着自己如此拼命的公司员工,感动得请他们到饭馆吃了一顿除夕饭,并把自己兜里的钱,全给大伙分了红包。但是,竟忘记了给自己留坐车的钱。身无分文的李少华在除夕之夜,从夕照寺走回西四的家中……
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工程
三替公司在发展中相继解决了国家级一类扶贫地区黔西南州、山东老区、四川、河北、青海、贵州等地区数仟人次的就业,还解决了北京下岗再就业职工数万人次就业问题。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扶贫中,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工程。
——河北张家口震后地区收养了23名孤儿;
——为国庆50周年活动提供了100万元清洁原料,解决了5000个厕所除臭问题;
——为了解决北京市最后一批返京老知青的安置,市委、市政府难透脑筋,两个办公厅找到李少华,他二话没说,200余人全部搓堆收留并直至退休。
——在北京支援四川什邡建设上,公司团委书记、北京市团委委员李萌(李少华女儿)作为北京市团委第一批志愿者赶赴重灾区,深入到红白、洛水、八角、师古等乡镇开展灾区评估和志愿服务,还收养了地震中失去双亲的5岁孤儿邓帅勇。同时,与什邡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书》和《劳务合作意向书》,相继分三批将灾区的闲置人员接送到三替公司安排吃住、安排工作,切实解决了500余人次的就业问题,并对灾区小学捐款捐助200余万元。随后李少华与什邡市政府签订了手拉手就业的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培训基地,切实地为当地闲置劳动力、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在抗震救灾和献爱心工作的巨大贡献,2008年12月李少华被四川省什邡市授予 “荣誉市民”称号,这一荣誉全国只有13名,李少华是北京市唯一入选并授予此项殊荣的民营企业家。
——2008年奥运会期间,公司的传承人李萌亲身组织600余名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奥运各项公益活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参与奥运会启动仪式和志愿服务工作。
公司建立至今,解决了下岗职工4万余人次,农民工7万余人次,贫困山区8100人次。
商场如战场
说起他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家方便面厂;在北京建立第一家快餐店就感觉时间过的真快。1990年他去工商局注册中国第一家社会服务产业公司——“三替”物业服务公司的时候,工作人员还笑他说的“物业服务”,是什么?工商局的经营内容里就没有这一项目,人家没听说过。
从他第一个做物业服务的单位北京日报社大楼开始,这才几年哪,咱不说全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几十万多家,光北京就有1万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当然,这说明社会化的服务业和物业管理被人们逐渐接受,新生事物表现出其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其中相当多数是在原有房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套用物业的形式出现的。使企事业单位再度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有的商品楼的开发商也成立了物业公司。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许多单位领导不想让物业这块“肥水”流入“外人田”。而这不肯轻易流失的“肥水”却再一次加重了机关单位,乃至国家财政的负担,又因其缺乏专业化技能、社会化分工而导致效率低下、恶性循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外,港、澳地区的物业公司开始进入国内,成为与三替集团相抗衡的力量。
不少大公司、大机关请来了日本、香港的物业顾问,一个人年费用l50万到200万元不等。三替集团同样水平的物业顾问年费用不足其10%,但却因为太本土化而被拒绝。
实际上,不论是日本人或其他国家承揽的物业管理,许多具体的服务又都分包给了三替集团和与三替集团类似的公司。
李少华认为三替集团实际上是输在中国人不承认中国人上。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积极主动的去迎接挑战也是李少华的独到之处。
1996年他应美国邀请赴美考察,尤其是成为美国纽约市的荣誉市民以后,他打破中国政府组建科研机构的传统格局,出资申报成立了由市政管委领导为顾问、城市管理专家为指导、年轻博士为骨干的“三替城市管理发展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后专门研究我国城市管理与国际化差距、城市管理宏观战略和涉及城市管理政策的课题。研究城市交通、城市人口环保、城市垃圾处理和城市社区管理等微观的课题。
换句话说,研究中心也就是李少华的作战参谋部。为城市管理步入社会化与市场化,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城市管理操作提供指导。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是最底层、收入最低、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群体。在政府行政机关和金融系统的很多用人单位,在财政测算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考虑与职工息息相关的社保问题,实际并未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但劳动监察部门却按国家标准对企业进行不间断稽查和追究,这无形中就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公共服务中,民营服务企业在参与政府一些单位招标中,从市场化竞争服务转化了政府部门指定招标的方式,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上述问题,李少华深信在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之后,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我深信李少华委员一定能够承担起更大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