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专题专栏汇总>万企帮万村>行动动态

民营企业家近期有关“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发言汇编

发布时间:2016-08-16 字号:【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泛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志强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工商联的一项光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工商联开展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很好,要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全国工商联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4月份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看到,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取得初步成效,已有1万多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调研还发现一些问题,如各类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没有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党委政府统一扶贫行动中,仅靠工商联推动,工作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未能有效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企业捐赠资金,分散使用,效益较低。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行动的措施少,缺乏相关激励机制。金融对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小,项目难以抵押担保,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扶贫能力和预期受到制约。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切实提高“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成效,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精准脱贫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捐赠资金以及社会其他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确保基建投资、移民搬迁、社保兜底等各方面政府力量不减,使各类各项扶贫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积极性。要把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总结表彰力度,激发企业家参与行动的热情,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和有效性。目前,金融支持十分缺乏,影响扶贫成效,难以形成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着力推动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政策细则早日出台、真正落地,使参与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增强政策获得感。

  三是突出产业扶贫,切实提高精准脱贫成效。从实践来看,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民营企业扶贫的优势。民营企业在扶贫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一些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产业投资项目,取得成效。要鼓励中小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产业链优势,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要探索村集体、家庭入股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开发收益,构建双赢格局,只有双赢,才能形成可持续脱贫机制。政府要做好企业同贫困村的精准对接,既能发挥企业优势,又符合贫困村需求。企业要对扶贫项目进行详细摸底,分析贫困村中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点,因户因人科学选择帮扶措施,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精准有效对接。

  四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切实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精神面貌。扶贫先扶智。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青年更好接受高等教育。要加大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投入,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动技术培训基地,向村民传授实用知识和技术,提高其生产技能,实现技能脱贫。脱贫先立志。要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激发其内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脱贫。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祖国的全面小康,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广大民营企业要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发挥优势、展示能力、贡献力量。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在全国工商联十一届八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荣民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贵禄。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这些年来,荣民控股集团参与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荣民集团是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经营领域覆盖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房地产、银行、融资租赁、金融租赁、金融资产管理、文化、现代农业等。集团持有商业综合体及商业步行街总面积达100多万平米,年销售收入近200亿元,可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万多个小微企业发展,集团每年纳税含表外达50亿元。近些年来,集团先后为汶川玉树灾区、老少边穷等地区捐款3个多亿,特别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以产业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个乡整体脱贫,我们扶贫的做法和模式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荣民模式”,我们对口扶贫的定边县海则梁乡被省政府列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学习培训基地。下面谈谈我们的主要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做法

  定边县海则梁乡原来是全省有名的贫困乡,荣民集团用了15年时间对该乡实施精准扶贫,捐款1.5亿多元帮助全乡9000多名农民脱贫致富,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2015年的8万元。我们主要实施了3个五年规划:

  2000年—2005年,我们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规划,主要搞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油灯变电灯。在全乡架设了100多公里的高压线路,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难题,实现了户户通电,户户通电话。二是土路变油路。捐资3000多万元按照国家二级标准修建公路3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捐资100多万元从保加利亚引进辣椒新品种、新技术,从荷兰引进土豆新品种、新技术;捐资2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农技培训中心,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种植技术。四是办医院建学校。捐资2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小学,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500多名学生免费就学;按照县级医院标准,捐资6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医院,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农民看病全免费,同时为每个村民每年体检一次。每年补贴光彩医院光彩小学200多万元。到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5000多元,基本脱贫。

  2005年—2010年,我们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规划,主要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治沙造地。捐资3000多万元造出了10多万亩高产水浇地,实现人均12亩。二是引进大棚。捐资3000多万元,从山东引进5000多个蔬菜大棚,农民自筹和政府配套资金3000多万元,又建起了5000多个大棚,全乡实现人均一个大棚。仅此一项就可实现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三是打井灌溉。捐资500多万元,其余资金由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一共打机井8000多口,满足了水浇地灌溉需求。四是引进先进灌溉技术。从以色列引进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覆盖全乡80%以上的水浇地面积。到2010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农民由脱贫走向了富裕,90%以上的农民由过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或楼板房,有些农民盖起了两层、三层的小洋楼,90%以上的农民买了小轿车。

  2010年—2015年,我们实施了第三个五年规划,主要是实施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村的工业化。一是小城镇规划。帮助乡政府完成了3平方公里的小城镇规划。二是规模养殖。扶持养殖大户,目前饲养500只羊以上的养殖大户30多户。三是移民搬迁。动员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截至目前已有十多户农户搬迁进入小城镇。四是家庭农场。全乡规模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已有十多户。

  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我们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规划,2015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了8万多元,全乡农民由富裕转向了小康。

  2015年陕西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希望荣民集团扩大扶贫范围,集团决定在原有一个乡扶贫的基础上,再新增两个乡的扶贫任务,制定出了第四个五年规划:从2016年到2020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的工业化。我们与地方政府共同制定了“四大工程”:即到2020年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多万亩;日光大棚达到3万多个;养500只羊的养殖大户达到500户;500亩的家庭农场达到500户。同时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免费医疗全覆盖;二是消除贫困村和贫困户全覆盖;三是人均一个日光大棚全覆盖。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计划再捐款1.5亿元,到2020年要让新增扶贫任务两个乡的1.8万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二、谈两点体会和感受

  1.引导民营企业精准对接扶贫项目。企业扶贫有自身特点,有许多民营企业想参与精准扶贫,找不到切入点。当地政府对需要帮扶的贫困地区及贫困村,认真研究和梳理一批扶贫项目清单,供企业选择。

  2.让农民脱贫很容易,但让农民不再返贫很难。这是我参与精准扶贫的最大感受。农业现代化以后,只需要30%的劳动力,70%的农村劳动力就会出现剩余,未来就业不仅是城市面临的问题,而且也会是农村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来消化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保证农民脱贫之后不返贫。

  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将集中连片的土地整合起来, 搞规模养殖和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二是要完成道路、水电、机井、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完善滴灌、喷灌等灌溉设施;三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增产增效创造条件;四是开展农技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植水平。

  推进农村工业化。通过建立以农产品深加工、肉食品深加工、农机具生产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

  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解决了三方面问题:一是改变了农民现有的零散居住方式,农民集中居住以后,将大量集中连片的土地腾出来,可用于发展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园;二是通过城镇化,农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文明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城镇化以后,商场、超市、餐饮、农贸市场、农村电商平台等将得到发展,也会创造不少的就业机会。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探索出以产业扶贫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的“荣民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得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可,下一步我们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工商联的指导下,依靠社会各种力量,不断完善“荣民模式”,提高精准扶贫力度,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正邦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印孙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正邦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印孙。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别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和光彩事业促进会成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沐浴着非公经济发展的春天,我们正邦集团由一家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集团性公司,如今拥有农牧、种植、金融、物流4大产业集团,在全国27个省(市、区)开办了360家分子公司,员工总数达到4万名,是第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98位、江西省100强民营企业第一位,2015年实现总产值520亿元,预计2016年总产值将突破630亿元。

  我们深感党恩,更会饮水思源,所以我们始终坚持“把小公司办成大公司,把大公司办成大家的公司”的理念,做到发展不忘根本、致富不忘农民、崛起不忘社会。2000年以来,先后通过扶贫助学、捐资建校、抗震救灾、慈善募捐等形式,累计捐资捐物5000多万元。最近几年,我们先后参加了中国光彩事业“六安行”、“延边行”、“赣州行”、“红安行”等活动,采取项目投资和公益捐赠等方式,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为做好正邦的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成立了扶贫部,用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我们建立了责任制,将扶贫列为各事业部的考核内容;我们建立了结队帮扶机制,让所有中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扶贫事业。正邦集团在产业扶贫上重点实行“四个精准”:

  实行产地精准。在投资发展的产地上,我们不计交通成本,重点选择革命老区,先后投资40多亿元,在井冈山、沂蒙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和连片特困区50多个县创办了67个农牧企业,努力实现“投一批项目,兴一方经济”。

  实行项目精准。在投资发展产业上,我们看淡行业利润,重点发展能够更好地带动农户发展的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努力实现“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至今已经形成生猪养殖、油茶生产、香樟生产、食品加工、水稻生产、物流联运等6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共计联系了上百万农户。

  实行模式精准。在投资发展模式上,我们坚持让利于民,针对贫困群众生产经营缺技术、少资金、没门路的实际情况,实行开门办厂,做产业链的组织者,让农民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享受正邦发展成果,在贫困地区广泛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合作模式,提供统一品种、提供统一技术、提供统一服务,保证以保护价格回收产品、保证提供资金支持,努力实现“跟着正邦,致富有望”的合作效益。

  实行人员精准。在投资发展用工上,我们加强农民工培训,尽量安排当地贫困户就业,努力实现“吸纳一人就业,帮助全家脱贫”。

  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同时,正邦还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号召,认真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目前,正邦在江西省承担了一个村的定点扶贫任务、一个村的“万企帮万村”工作。去年,正邦调拨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在江西省东乡县珀玕乡北庄村开展500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北庄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偏少,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具有典型贫困村的特征。正邦根据北庄村实际,重点帮助村里发展产业。首先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在集团党委、扶贫部和林业公司选派3名能力强、觉悟高的同志组成帮扶贫困村工作队,实地调研考察村情,搞好宣传发动,调动村民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其次开展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举办了技术培训班4期,为农户传授油茶技术。500亩油茶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84万元。目前,已带动当地农民19户自发种植油茶195亩。今年,正邦将安排专项资金60万元,用于对2个贫困村的帮扶工作 。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光彩事业,无尚光荣;扶贫攻坚,责任共担。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会每年举办几次“光彩事业行”活动,既为民营企业回报社会选准了地区和项目,也是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次检阅和强化。让我们共同奏响光彩精神最强音,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贵州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贵州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兴伟集团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光彩会的带领和指导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4月起,集团投入3亿多元,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开展精准扶贫,全部投入都是送给村民,一份股份都不留,一份效益都不要,取得较好成效。2015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800元,达到2014年的5倍以上,保守估计,2016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014年的10倍以上。一年多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用心扶,真情扶,扶真贫,真扶贫

  2015年4月,我们派出100多人的管理团队进驻秀水村,我们摸民情,了解老百姓的期望,召开了上百次的群众大会。我本人先后60多次前往该村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与村民座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愿望。我们入驻秀水村前的2014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元,全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该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有农户1194户,人口3533人,贫困户527户,贫困人口1321人,老百姓靠种粮食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1200多人在外务工,是典型的“三无”空壳村、空巢村、贫困村。管理团队有的成员看到贫困村落后状况和穷苦生活当场落泪,踊跃表示,希望在秀水村努力做事,改变秀水现状。团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帮扶方式,在以下帮扶原则上达成共识:一是企业帮扶不是施舍,而是从老百姓期望出发,用心去做工作,为贫困百姓服务,做贫困百姓想要做的事,所有工作都要以贫困百姓满意为宗旨展开。二是企业帮扶要从根本上帮扶,仅仅捐款捐物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去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关键是要进行产业扶贫,努力让贫困村居民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三是企业帮扶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把企业财富变成老百姓致富的资源,将当地村民熟视无睹的资源变废为宝,让大家脱贫致富。四是激励老百姓积极参与,激发老百姓内生动力。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帮扶秀水村不仅要物质帮扶,还要理念帮扶和精神帮扶,帮扶该村依托5200多亩土地,进行经济作物种植,同时发展旅游业。我们的团队挨家挨户进行动员,加强一对一沟通,我们召集村民进行授课,加强理念传导,我们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出面做村民工作,我们的帮扶理念和思路得到全村百姓的支持。

  用力实践,探索“秀水五股”成果共享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不断探索与磨合中,集团在秀水村帮助村民成立了三家集体经济管理公司,旅游公司、农业公司和花卉公司。同时,我们创建了“秀水五股”共享经济模式,积极造福村民、吸引村民参与公司发展。一是“人头股”,占10%,秀水村民人人都有股;二是“土地股”,占股30%,入股土地每分有股;三是“效益股”,占股30%,公司员工劳动所得收益,参与公司劳动者都有股;四是“孝亲股”,占股5%,百善孝为先,孝亲在当前,凡是秀水村65岁以上的老人,平等享有孝亲股;五是“发展股”,占股25%,积少存多谋发展,为秀水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公司前期良好管理和顺利运营使参与的村民获得了实惠,吸引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村。截至2016年2月,外出务工人数已减至200人左右,至少1000人返回,在村集体经济公司就业的就达600人以上,还有600多人从事与三个公司业务相关工作。自2016年1月试营业以来,秀水村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带动旅游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共发放村民工资600多万元。目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秀水村民们经济收入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说,“孩子考上大学不用愁学费了,生病不怕去医院了,人老了有自己的收入了”,旅游者说“秀水卫生环境优美,治安环境一流”。所有参与秀水扶贫建设的员工都很有收获感。去年全哲洙书记和贵州省孙志刚省长视察秀水时,给予了肯定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二、彰显人生,体现价值,树立感恩情怀

  今天,民营经济得到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党和人民给予企业家的机会和平台,作为企业家,我们今天的财富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财富回馈党和人民,带领我们的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作为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心怀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伟大信仰,履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今天,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民营企业家要扛大梁,举大旗,致富思源,造福桑梓,带领和帮扶老百姓共同进入小康生活。

  今年两会期间,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现场聆听了总书记3月4日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赶上了民营企业家彰显人生价值和树立社会形象的大好机遇。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生态优势谋项目,围绕农民脱贫做文章,把企业的资本、人才及管理经验投入到贫困地区建设中去,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走上小康生活、共同富裕之路。让更多的村庄不再是空壳村、空巢村,不再是贫困村。

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来自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市罗田县。2003年,我怀揣着与父老乡亲们一道脱贫致富的梦想,从城里返乡创业,依托家乡丰富的农林牧资源从事黑山羊养殖,由一名打工妹成为了大别山下的牧羊女。十三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富农政策指引下,我先后创办了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和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服务带动养羊农户7700多户,年出栏肉羊达到15万只,年销售收入1.2亿元,形成了以罗田县为中心的跨县域连片发展的肉羊商品生产基地,闯出了一条适合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勇于担当重任,自觉履行精准扶贫服务职责

  去年,根据全县资源禀赋和黑山羊增收优势,罗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向适合养羊的贫困户户均一次性提供3万元担保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贫资金,支持1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黑山羊产业,实现年人均收入过1万元。公司与合作社作为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的“领头羊”,主动承担了全县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系列化服务职责,积极为贫困农户提供良种、基建、技术、管理等10个方面的精准服务,有效调动了贫困农户养羊致富的积极性。仅2015年下半年,我们就先后与10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定了帮扶协议,黑山羊入户达813户。

  二、争取各方支持,合力打造“五位一体”扶贫模式

  我们通过多方学习调研,主动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在全县逐渐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金融支撑、保险保障、企业载体、农民养羊”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养羊户稳定增收脱贫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县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支持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市农业银行为贫困养羊户量身定做,推出的“羊羊得益”精准扶贫贷款产品,及时解决了资金难题;保险机构对贫困农户的能繁母羊实行全额保险,把贫困农户的养羊风险降到了最低程度;公司暨合作社组建成立20人的专职科技服务团队,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系列化服务。

  三、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推行合作社“五统一”管理

  我们始终以“服务社员,致富农民”为宗旨,积极引导精准扶贫养羊户加入合作社,实行“统一提供种羊、统一栏圈建设、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肉羊”的“五统一”服务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养羊户缺良种、缺技术和销售难的问题。对家庭贫困的社员户,我们免费供种,到年底回收肉羊时再扣除种羊成本,为他们提供“无本增收”的脱贫路径;对于一般农户,统一提供技术和生产标准,负责年底回购肉羊;对于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农户,免费提供品种改良,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目前,合作社内通过养殖黑山羊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社员户已有1000多户。

  四、苦练企业内功,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带动作用

  为增强公司暨合作社自身的服务能力,我们建设了年屠宰加工30万只肉羊的现代化加工基地;创建了黑山羊绿色品牌;在北京、武汉建立了羊肉直销办事处,构建了市场营销网络。我们的羊肉商标被授予“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羊肉产品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荣获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农产品称号。我们的羊肉产品通过星级酒店、大型超市、连锁专卖店及电子商务等渠道,已经销售到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

  各位领导,企业家朋友们,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是我们永远坚守的情怀。我们将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想方设法让乡亲们养好羊、有回报,切实用智慧和汗水创建精准扶贫的湖北大别山样本,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湖南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罗可大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湖南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可大。能有机会在此汇报,深感荣幸,深受鼓舞。

  我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下辖15家子公司、3个文化团体和2个农业科研单位,业务涉及现代农业、房地产、酒店、文化产业等领域。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关于“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的部署,把产业扶贫作为承担责任、回馈社会的重要使命,重点对接武陵山集中连片区域,以旱杂粮为产业,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党建互帮互助为保障,着力开展产业扶贫,实现扶贫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公司先后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亿多元,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组建专业合作社29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的12个县29个村2万多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2800元以上。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招工扶贫先进企业”等。

  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汇报:

  一、把产业扶贫作为公司重大发展战略

  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作为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作为推动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谋划和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公司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特别是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推动全公司上到董事长,下到一般员工,形成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的高度自觉。成立了产业帮扶领导小组,我本人任组长,集团5名高管、经理和所覆盖各村的支部书记为成员,制定了产业帮扶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使产业扶贫与公司发展融为一体。
 
  二、强化产业扶贫支撑体系

  一是从观念引导上支撑。选派公司高管2人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吸纳29名村干部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组织860名村民到企业实地参观,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二是从技术服务上支撑。聘请12名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技术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服务,发放技术手册1200本,指导农户实行科学种养。三是从人才培养上支撑。支持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到公司挂职学习,为当地培训村干部 20人、新型农民和农村经纪人260人。

  三、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形成了联办开发公司模式。如在对张家界市象鼻嘴村的帮扶中,公司采取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产品、实物入股,联合成立了“开源-象鼻嘴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统一组织村民发展种养业,全部回购农户产品。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2000多元到2016年的14000元,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是形成了专业合作社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在武陵山片区近10个县市组建了2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的农户达1万多户,培育各类种养殖大户200多户。三是形成了集中产业园模式。投资2亿多元,开发建设湖南旱杂粮产品加工与研发产业园、九道湾生态农业园和杂粮经济产业园,以旱杂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支撑产业扶贫持续发展。

  四、努力形成产业扶贫的综合效应

  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企业和所联系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抓手。注重企村党建互动,与16个村结成党建互帮互助对子,建立党员学习室、活动室16个,联合开展党员教育学习活动,指导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积极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党员员工勇担社会责任,成立“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实施“两分钱工程”,募集资金510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党员410名、贫困户790户、贫困学生830多名,广大员工在受教育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五、在扶贫中收获产业发展的成果

  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公司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武陵山片区的实际,专注发展杂粮产业,构建了从种子、种植、收购、仓储、研发、销售到品牌打造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企业发展新优势。成立2个研发中心,拥有发明专利13项、注册商标和知识产权56项,开发6大类40多个杂粮新产品,首创湖南省杂粮种植标准8个、绿色产品8个,于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杂粮第一股”。公司在扶贫中收获了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勇担责任,创新举措,狠下功夫,继续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