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斩断野味黑产业链具有示范意义
24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
从特事特办到令出即行,一个“严”字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和深刻的教训;一个“紧”字的背后,饱含着对全社会从非典以后再次重蹈覆辙的血泪痛彻。
果子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病源、蝙蝠是冠状病毒的宿主,穿山甲是冠状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以腐烂动物尸体为食源的秃兀鹫,身上携带了大量多种病菌,等等;其他多种野生动物,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人类未知的病菌,所有这些知识,其实在2003年的非典疫病中已经普及。近年来诸如埃博拉等病毒爆发,也是一个道理。但是,诸多灾难没有引发国人生活方式深刻的改变,反而陷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宿命,饕餮之辈并没有改变爱吃野味“滋补”的习性,以现代面貌繁衍的华老栓的后代,不断演绎着“人血馒头”的新版本。有需要就会有交易,有交易就会有人工繁殖;人工繁殖之后,就会有规模化养殖等。于是一个繁殖养殖野生动物的产业在2003年后反倒发展兴旺起来,据悉每年交易额竟然达到500多亿元。在洋洋自得的“舌尖上的中国”烘托的吃主义无限膨胀下,饕餮大口不仅对资源竭泽而渔,而且让环境散满油烟,堆满垃圾。所谓的美食街,其实馊味弥漫;用于防洪的下水道,往往被饭馆垃圾堵塞,这样的畸形繁荣,步步侵蚀着公共卫生环境。
禁食野生动物,不只是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需要,还是人类精神升华的台阶。环顾当今人类社会,禁止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已经跨越了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的阶段,而上升到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层次。从绿色组织与日本捕鲸船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动物保护组织抵制拔毛制作的“加拿大鹅”羽绒衣,都可以看到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文明关系的端倪。我国在立法方面也贯彻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包含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内的诸多法律,都体现了这样的文明,但在贯彻落实的执法环节,却远未跟上,不仅执法力量薄弱,而且往往被GDP至上主义者消解,执法监管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海鲜城挂羊头卖狗肉,公然宰杀和买卖野生动物。如果不是这场疫情的爆发,不定会被当作市场繁荣的典范。
当然,也有立法不健全的因素。虽然《野生动物保护法》在2018年时就做过修订,但无论从立法理念到执法措施,都有不少空白点。比如禁止范围过于狭窄,蝙蝠、旱獭等具有潜在公共健康风险的动物被漏;打着人工繁育饲养旗号的野生动物交易蒙混过关。吸取了这个教训,这次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明确“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也不行!彻底关上了人工繁育的“后窗程序”。
禁止野生动物消费,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巨大的决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底线思维。虽然禁止野生动物消费可能带来一笔经济损失,但与它引发的这场灾难相比,简直是不值得一提。这场疫情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冲击是全面的、深刻的。
正是由于灾难,人们才衡量得失,堵塞漏洞,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时,由于反对力量大,最终竟然未能修成。没有代价就得不到教训。回顾以往历次重大事故灾难的成因,总是因为颠倒了发展经济与生命健康的关系。发展经济,往往被一些人作为突破安全管理的借口,结果往往就付出了健康代价、生命代价、生态代价。如果不是这场灾难,繁殖、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还将无所阻挡。
如今,对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必要性,没人有异议了,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隐患,果真提交立法讨论,恐怕依然会出现2016年那样的争议。
不妨设想,在扑灭疫情后,在“追回损失”的名义之下,突破底线的禀性是否会再度抬头?此时如果有人发出警告,这个社会能否听得进去?需要哀而鉴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