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关于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打造长江绿色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提案
诊治“长江之病”,控制总磷污染是关键。2019年年初,国家环境部启动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三磷污染”专项整治,全面推进长江“减磷”攻坚。磷石膏是磷化工业的一种固体副产物,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磷石膏尾库综合治理纳入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重要内容,宜昌获批为全国唯一以磷石膏单一资源为处置目标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云、贵、川等磷资源大省相应制定了一揽子“减磷”措施。总体来看,长江沿线磷矿和磷化工企业达标排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磷石膏综合利用困局还没有突破,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
一是磷石膏废弃物成为污染隐患。磷石膏是用硫酸萃取磷酸产生的固体废渣,制取一吨磷酸约产生五吨磷石膏。磷石膏的合理处置成为困扰磷化工企业的难题,传统上是采用露天堆存的处理办法。我国磷石膏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等五省。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堆存5亿多吨,宜昌堆存1亿多吨,总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国每年新产生近1亿吨,宜昌每年新产生1200万吨以上,堆场主要集中在宜昌市夷陵、枝江、当阳、远安等地。堆存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由于风蚀和雨蚀,极易对大气、水系及土壤造成污染,还存在溃坝和泥石流风险。
二是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纵观国内外磷化行业,早在上世纪初,德国就成功研发出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技术。2005年,美国启动了“磷石膏免堆放课题研究项目”,全球范围的磷石膏利用途径超过50种。由于缺乏有效的环保预处理技术,磷石膏中的氟、硅等成分的提取利用不充分,我国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尚不足四成。
三是磷石膏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石膏会呼吸,质量轻,是公认的绿色建材,可以广泛应用在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轻质抹灰石膏、系列建材、仿木园艺制品等。目前市场销售中最大的障碍是用户认可度不高,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市场推广难。多个省份还没有磷石膏建材产品的施工定额,导致建设项目从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无章可循、无据可考。
我们建议:
一、坚持“以销促用,以用定产”原则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以销促用,就是以大力度的市场营销促进磷石膏综合利用;以用定产,就是把磷石膏综合利用与磷矿开采及磷化企业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发展以磷石膏为原料的相关项目,招引技术先进、磷石膏等废弃物处置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入驻磷化工园区。整合出台激励性的固废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现有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十五五”时期实现“削存量、减增量”。
二、加大磷石膏产品科研项目的支持。将磷石膏开发利用纳入科研规划项目,支持磷化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联合研发中心,探索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争取在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上取得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换,争取在中低品位磷矿资源与磷石膏的高效利用上取得市场突破。
三、加快制定出台磷石膏行业标准。制定出台磷石膏建材产品应用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编制计价依据,发布造价信息,尽快建立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组织磷化企业、磷石膏加工企业、磷石膏产品运用企业,共同成立国家级、区域级磷石膏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实现抱团发展、错位发展。
四、加强磷石膏产品市场引导和培育。加大磷石膏新产品的宣传和科普力度,在政府采购目录中优先推荐磷石膏产品,在道路、市政工程中带头使用磷石膏产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作用,强化测试评价及检测,促进磷石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