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新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影响力研究
关于增强新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影响力研究
自治区工商联 唐丙忠
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影响力,必须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增强党建工作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在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8月,全区已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5365个,其中党委139个、党总支139个、党支部5087个;覆盖非公企业30689家,其中单独建立的2860家、联合建立的17830家、挂靠组建的4512家、依托当地党组织组建的5487家。并对暂时没有党员或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选派党建指导员7849名,指导联系非公企业16956家。目前,全疆非公企业在岗职工623364人,党员42475人。
当前,全疆13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依托工商联成立了非公经济组织工委。有专职人员和编制的地州市4个、县市区42个。4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成立党工委,38个成立党建工作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47名。
(一)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根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从自治区到县市区依托工商联成立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自治区、巴州、伊犁州、博州、和田地区配备了专职副书记,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抓总、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巴州除在在农村、社区设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站,改变了过去仅靠组织部门抓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的状况。
(二)两个覆盖不断扩大。非公企业点多面广、行业众多、类型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给建立党组织带来了很大困难。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各种方式方法,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2012年8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联合对全疆非公企业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现状,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有了基本的掌握。各地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推进组建工作。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分类推进组建工作。制定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在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群团组织建设。
(三)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坚持把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大工作力度。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各地注重把党性强、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做职工群众工作的经营管理骨干和专业技术人才中的党员,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同时提倡不是出资人的党组织书记、副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工会主席、副主席,党员工会主席通过党内选举程序担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发展壮大党员队伍。通过建立完善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从生产一线、重要工作岗位上发现培养和推荐党员,实行“关键岗位党员优先上岗、核心技术党员优先掌握、经营管理层党员优先进入、外出培养党员优先参加”的“四优先”制度。抓好专题培训。2012年5月,在自治区党校举办了55人参加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各地把党务工作者和出资人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依托各级党校、职业技术院校,重点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务知识、群众工作、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
(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不断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发展中能否发挥作用,决定着党组织能否存在企业存在下去。各地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按照“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双强六好”创建活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将企业管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工作融为一体,积极开展化解矛盾、扶贫帮困、文化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冶职工情操,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引导和动员企业及广大职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五)党建工作基础得到夯实。非公企业党建人员、经费、场地等式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决定着党建工作能否正常顺利开展。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尽最大努力保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正常开展。2012年3月,自治区给自治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下拨4个行政编制,增加一名专职副书记,成立党建工作部。各地积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地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划拨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的培训、党建工作督导检查、党建研究等工作。大部分地区制定出台了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明确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建立有关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较好地规范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有效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党建工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亟待破解。
1、对重要性的认识不高。但有些地方党委、企业出资人、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对此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在人员编制、活动场所建设、经费投入上不够。部分企业出资人认为搞党建占用时间,浪费资金。少数出资人甚至担心党组织会制约自己的权力。部分党务工作者没有认识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缺乏主动性,推进工作开展的办法不多。部分党员担心参加党组织活动会影响工作,不敢亮明党员身份。
2、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牢。在全疆35386个非公企业出资人中,只有1929人是党员,仅占5.45%。同时,在非公企业中就业的人数日益增多,全疆已有非公企业职工62.3万多人,其中党员只有4.3万名,仅占6.8%。非公企业出资人和从业人员是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区非公企业中党员比例远远低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党员所占比例,与非公企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3、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目前,全疆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30689家,覆盖率为86.7%。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2860家,仅占9.3%。绝大部分是通过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成立的联合党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开展活动难、党建工作不规范等问题。非公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绝大部分党建工作基础较差,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出资人的培训不够。
4、基础保障不完善。大多数县市区工委没有专门工作人员。各地非公经济组织工委的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三、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地方各级党委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并作为地州市、县市区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非公企业党建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层次对出资人进行轮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对党建工作先进出资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在信贷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在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设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专栏,定期宣传相关的政策法规、好做法好经验、先进典型事迹和人物等。
(二)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要把小微企业党组织的组建作为加强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重点予以强势推进,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实现党的工作覆盖。
(三)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分级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库,经各级党组织层层推荐,把政治素质好、经验丰富、熟悉经济工作、年富力强的党务工作者纳入到人才库。维护党务工作者的权益。建立重要会议邀请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列席或旁听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党务工作者表彰激励和职业保障等制度。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信息库,对机关党员干部、后备干部、离退休党员干部等进行重点普查,把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列为党建工作指导员人选。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注重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
(四)努力发挥党组织作用。根据非公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类别开展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以发展强、党建强和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双强六好”创建活动,努力将党组织和党员培养成为发展的“促进者”、企业的“守护神”、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和企业精神的“领路人”。在活动方式上定位在为企业所需、党员所欢迎、企业负责人所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工作落脚点上,把党组织发挥作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程度,党员发挥作用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程度,作为考核党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按照“小型、业余、多样”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的活动。活动内容、形式要多样,增强吸引力,做到寓教于乐,将必要的政治学习融汇在业务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中。开展提一条好的建议、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办好一件企业满意的实事、联系一名困难职工、参与一项企业技术革新等主题活动。
(五)夯实党建工作基础。落实26号文件要求,在地州市非公经济组织工委设置党建工作部,县市区工委有专人负责。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保障范围,组织部门从党费中给予一定支持。多种形式建设活动场所。建设网上活动阵地,在网上党校学习和召开支部或党员视频会议、举办网上活动等方式开展党的工作。各级非公经济组织工委联系一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指导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组织书记选拔培养和教育培训。对一些社会影响大、党员数量多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可改变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党委直接管理。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