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民营企业工商联十年光彩扶贫活动彰显社会责任
光彩事业铺就光彩道路,铸就光彩人生。1995年8月,在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的推动下,由德阳市工商联创建的“工商联引导,企业参与”的光彩扶贫活动扬帆起步,尤其2002年以后的十几年来,开展的光彩扶贫活动更是激发了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家奉献人民、回报社会的积极性,这些当年改革开放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共同倡议开展以扶贫开发为主题,以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捐资助学、扶贫解困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光彩事业,彰显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在德阳描绘了一幅璀璨夺目的光彩蓝图。
依托项目带动,实现共同发展
光彩扶贫活动作为市工商联系统开展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导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主动参与到党和政府的扶贫工作中,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
光彩扶贫活动的实施,首先以项目推动为主,德阳以宏达、金广、龙蟒等一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10多年来,德阳民营企业家“走出去”搞光彩扶贫开发,迄今已在市外、省外投资开发项目23个,这些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金广集团在甘肃、云南、青海、广西和四川乐山等省市开发项目5个,投资30多亿元。其在乐山沙湾创建的“西南不锈钢公司”,已有总资产59亿,吸收当地农民工1600余人,主营不锈钢冶炼、压延,具有年产60万吨不锈钢板坯、200万吨热轧板带和60万吨退火酸洗的生产能力,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最大不锈钢企业;从最初“凼凼肥”起家到现在的宏达集团创始人刘沧龙一直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未停辍。宏达集团投资100多亿元在云南兰坪国家级穷困县参与铅锌矿资源整合,开矿办厂,带动脱贫人数1万多人,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他还先后捐款资助改善四川、云南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多年来,刘沧龙执掌的宏达集团已累计向社会各界捐款5.5亿余元,为光彩公益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2005年以来,在云南捐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怒江州农村户口人员购买了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建设等捐赠24499万元;2008年为西藏、青海、四川藏区光彩事业和扶贫工作捐赠1051万元。
光彩扶贫实施以来,德阳市工商联始终坚持“以项目推动为主的开发性扶贫”工作思路,引导民营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全市光彩扶贫项目从2002年的2个,发展到现在的20余个。龙蟒集团在攀枝花市和云南投资20多亿建设钛化工公司,成为全国单体企业年产钛白粉产量最大的企业,带动了两地矿产资源开发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使当地农民脱贫,带动了当他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以项目为推动,强化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的成就感,推动了光彩扶贫活动可持续性发展。
2002年以来,德阳民营企业在光彩扶贫项目开发建设中还捐赠当地各类扶贫资金及物资近8亿元、捐款修建乡镇卫生院3所、资助贫困学生1000多人、困难群众2000多人、安排农民就业5万人次、培训农民工5万余人次。
建设新农村,光彩新天地
在光彩扶贫活动中,市工商联还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断拓展了光彩扶贫活动的新天地。2005年,宏达集团响应党和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号召,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他们在什邡分五年无偿捐资1.1亿元建设了“宏达新村”,如今在什邡民主镇,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层层林立,水泥路四通八达,1753户农民搬进了新居,提前进入了小康。
市工商联始终把光彩扶贫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 10多年来,组织和动员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2亿多元。2009—2010年,根据市委的安排,还落实民营企业63家,具体帮扶贫困村46个。“民企帮村”不但探索了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还开拓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推动了镇村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民营企业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0年5月,根据中央统战部的意见和要求,在全市民营企业中开展了“百企帮百村联千户”活动,实施帮扶项目110余个,投资3194. 2756万元,捐物折合人民币112.632万元,共计3306.9076万元;建桥8座、修水渠及乡村道路160多公里、打水井、建蓄水池13口,为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已覆盖60余个乡镇,村企结对数171个,帮助脱贫农户4980家。全市各级工商联以会员企业为参与主体,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对口帮扶。在帮扶方式上既注重“输血”,又注重培育“造血”功能,重点推动和帮助实施好联系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安居、劳务开发。帮助贫困村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开展扶贫解困,发展致富产业;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搞好教育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结对帮扶“三老一户”,即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先进以及帮扶村里的部分特困户。采取物质帮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为“三老一户”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着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他们发展增收的能力和水平,使帮扶对象基本摆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民企捐款帮扶老党员728人,老革命288人、老模范164人,其他困难群体467人。
在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为带动扶贫,在中江还利用香港“兆元基金”组织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31121人次,安排就业2万余人,实施惠民项目65个,到位资金284.286 万元,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
除此外,宏达集团用于南江县东榆镇跃进村新农村建设捐赠达50万元,捐赠射洪县瞿河乡高家沟村新农村建设120万;汉龙集团捐赠省“挂包帮”活动100万;金广集团捐赠射洪县瞿河乡高家沟村新农村建设44万,支持省“挂包帮”活动155万。
扶贫重公益,勇担社会责任
市工商联以“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民营企业开展“饮水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从不同角度推动和提高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对光彩扶贫活动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扬光彩精神,他们以光彩扶贫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自已的社会责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参与捐资助学、安居工程、慰问特困家庭、福利院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支持配合政府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10多年来,金广集团、汉龙集团、宏达集团等企业及德阳温州商会等捐建光彩学校达16所;2004年8月,市工商联组织38家企业捐助10.6万元,资助德阳市53名贫困生上大学。时任市委书记李成云,市政协主席陈华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郝跃南及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强等出席“我来帮你上大学”捐赠仪式;2009年以后,又组织350多名民营企业家捐资300余万元,为500多名高考贫困生进行资助。仅汉龙集团捐资“希望工程”就达1.9945亿元,全市民企捐资助学达3.2亿多元。
多年来,市工商联导向鲜明地引导民营企业家以各类光彩事业活动为载体,在民营企业中大力推动光彩扶贫活动。2003年“非典”时期,得福制衣等3家企业捐款30万元,生产抗非典口罩3.8万个、专用服装1000套,支持沧溪等地贫困山区农村抗击非典;2004年6月,德阳文奕实业公司、名典实业公司、市精诚机械公司、天和集团、秦南铸锻钢公司、茂华机械、天网智能公司等7家企业捐资8万元重建罗江县文星镇红安村漫水桥。峻工当天,上百名村民聚集在桥头参加通车仪式,并在桥头立下石碑以示感谢和纪念;2005年5月,还组织动员46户民营企业捐资57.5万元,开展 “英雄故乡行,相约在中江光彩扶贫助残”活动,为中江16个乡镇、25户因70年代修水利工程人民渠致残的贫困残疾人建新居25套;金广集团三年投入500万元持续帮助130余家特困户和抗美援朝老兵,并在广汉市修建敬老院2所托老养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德阳民营企业家“以我的爱心换你的诚心”,以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之心和对福利事业深厚的责任感,热心公益事业、体育事业及教育事业,慷慨揭囊捐资助学、济寒救困。近年来,德阳民企还捐赠“同心·川商光彩助残”90万;捐资2270.9万元修建或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读书,捐资2120万元修建农村村道。
2008年,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 “5·12”大地震,市工商联率先向全市民营企业家发出抗震救灾公开信,要求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活动,把社会的危难当成企业回报社会的契机,涌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市工商联先后举办15场赈灾活动,民营企业家和企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挚的爱心,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捐赠支援灾区,踊跃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工商联系统通过各种渠道为灾区捐款捐物达1.7亿元。仅在市委政府举办的“为地震灾害遇难学生和残疾学生困难家庭募集专项救助资金义演中”,有55家民企当场就捐款252.6万元;大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30多家民营企业500余人,携带挖掘机、装载车、推土机等工程设备100多台(套),组成8个抢险队,在市工商联的组织下迅速连夜开赴绵竹、什邡重灾区。其间,开展救人,运送伤员和物资,他们从废墟中救出伤员200多人,挖出遗体150多具。德阳通达建筑安装公司抢险救援队在东汽救援现场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市房产、建材、钢材炉料、餐饮等行业商会的500多家企业,安置灾民5000余人,向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官兵、医护人员及灾民提供应急就餐。
灾难可以检验一个企业的道德、责任和作为。位于地震重灾区的宏达集团在自身也遭受重创,遇难112人,受伤375人,无家可归1800余人,建筑垮塌近80万平方米,设备损毁近860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7.6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的情况下,仍率先捐助536万元支持抗震救灾。
2010年“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全市77家民营企业捐款、捐物1683.74万元;同年“8.13”绵竹清平乡特大山地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又有44家民营企业捐款捐物410多万元,出动大型机具50余台(套),组织500余人(次)赶赴现场参加救援。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7级地震发生后,四川民福集团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市工商联副主席、民福投资集团董事长林忠清当了解到灾区急需帐蓬的需求后,购买了价值14·88万元的帐蓬102顶和100件矿泉水,在震后的笫一时间,派专人专车赶赴地震灾区捐赠,星夜兼程将救灾物资送到芦山县清仁乡。“责任就是成就事业、成就人生、成就卓越的动力,需要一生孜孜以求、一丝不苟、毫不含糊、不折不扣地去行动,民福就是为人民造福”,林忠清如是说,也如是做。他创业之初的价值理念,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
“正为源,人为本,正本清源仁者心”。不仅林忠清,在德阳还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看来,企业必须饮水思源,具有社会责任感,而企业有多少“负责”压力,就要承担多少“责。“4·20” 芦山地震后,德阳有60余家民企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其中剑南春捐款1000万元、蓝剑饮品捐矿泉水100万瓶价值200万。
“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企业大了就是社会的、国家的、人民的,企业家必须要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德阳很多民营企业家想得最多的除了企业的发展,就是怎样让自己的财富发挥最大的价值,让企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一个人生存的理想高度,应该是个人价值得到社会和世人的赞许和承认,“达则兼善天下——做有责任的企业”,这是德阳众多民营企业在光彩扶贫中的真实写照。
2008年3月13日,刘沧龙在中华红丝带基金一届三次理事会上认捐5000万元,希望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为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做出贡献。另外,刘沧龙还发起建立了“福利基金”、“沧龙基金”及“宏达育才奖助学基金”,每年筹集近5000万元,用于职工家庭困难补助、大病医疗补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资助生活困难的优秀大、中学生等;2011年捐赠甘孜州红军长征遗址保护和恢复500万元。
在投身光彩扶贫活动中,市工商联还鼓励并支持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积极开展援助再就业活动,先后举办了现场招聘会20场、组织了7000多家会员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近年,仅民福集团解决就业达2500人,其中农民工在一半以上,下岗工人110多人;在光彩扶贫中,温氐企业创造了“公司+农户+基地”利益共同体,在德阳、什邡、中江创办的温氐养殖业,解决就业2000多人,并安排大量农民工,它是民营企业家和被扶助对象互惠互利的产物和纽带,成为民企实践先富帮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渠道;与省工商联、省总工会在琪达公司、国群食品厂等6个民营企业建立了“四川省再就业基地”,常年接纳安置下岗职工近5000余人。
2003年4月3日,市工商联还在市体育馆外场地举办了“民营企业向下岗失业人员献岗位”活动,有380多家企业进场,有2033个岗位供下岗失业人员选择,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云集招聘会现场,1840人当场与企业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涉及工种319个。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小方,市政协主席陈华国,市委副书记刘守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哲,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强分别到现场给以鼓励支持;2008年5月30日,为帮助因地震而失业的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市工商联以“抗震救灾我们同在,重建家园我们同行”为主题,举办了“情系灾区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为灾区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组织动员150余家用人企业进场招聘,提供适合灾民就业的岗位5600余个,涉及工种120余个,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2146人。市工商联机械商会组织40家会员企业参加,为了恢复生产,帮助灾区失业人员早日就业,他们纷纷提高工资标准,优先招收灾区来的求职人员。中央电视台12频道法制栏目组专程从北京赶来进行现场采访报导。
光彩扶贫活动开展10多年来,市工商联进行了大力推动和组织,倡导“爱心奉献,回馈社会”的公益精神,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推进光彩扶贫活动的开展,广泛地调动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高、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他们创造了光彩的人生历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应尽的社会责任,展示了德阳市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精神风貌。民企中有13人获得“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宏达集团刘沧龙“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金广集团董事长陈陆文、剑南春集团董事长乔天明分别荣获“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热爱企业优秀员工”称号等。光彩扶贫活动经过工商联组织的积极推动和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已经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社会政治价值,成为工商联做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条重要途径。
回眸光彩事业走过的路,涌现出一批光彩事业人和光彩工作先进积极分子,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张志强,时任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蒋万永,时任市工商联经联处处长关志兴等先后被中国光彩会、四川省光彩会授予“光彩事业先进工作者”和“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