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地方工作>四川>工商联工作

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发展现状及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6-09-19 字号:【

白酒制造业是宜宾一号支柱产业。为加快宜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宜宾市委市政府出台《宜宾市白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千亿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在做大做强五粮液的同时,培育壮大中小白酒生产企业,巩固提升“中国白酒之都”产业龙头地位。近期,我们对全市中小白酒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针对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宜宾实际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宜宾市白酒制造业从业人员6.9万人,产量(折合65°)44.25万千升,实现增加值202.51亿元。全市中小白酒生产企业300余户,其中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证110余户,规模以上白酒企业35户。2012年,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132.73亿元,利税总额25.97亿元。全市中小白酒企业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31户,较上年净增7户。其中高洲酒业主营业务收入21.14亿元,同比增长17.41%;叙府酒业主营业务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22.53%。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企业4户,分别是吉鑫、华夏、巴蜀液和红楼梦酒业。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企业25户。

近年来,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市场认同度逐步提高。宜宾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酿酒文化,加上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稳步上升,全国70%的白酒企业都与宜宾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知名酒企都购买宜宾优质基酒或在宜宾贴牌生产。

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创牌意识和战略实施明显提升,全市中小白酒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7件,四川名牌10个。2012年,高洲酒业等10户企业被授予“中国白酒之都十朵小金花”,叙府酒业等17户企业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使用“宜宾酒”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产能扩张速度加快。近年来宜宾白酒企业相继加大技改扩能投入力度:高洲酒业2.5万吨和君子酒业2万吨技改项目正式投产,红楼梦酒业3.75万吨技改项目部分投产,叙府酒业2万吨、盛世华夏2万吨技改项目及天成酒业1万吨扩能项目等即将投产。

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控股、与外地企业品牌合作等多形式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如吉鑫酒业、天成酒业、叙南酒业3户企业统一对外销售,集团化雏形已成。一批本地企业与省外全国性或区域性品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天成酒业与湖北白云边酒业,金南福酒业与安徽迎驾酒业达成战略合作。

当前,制约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行业宏观形势严峻。随着各级政府重视和民间资本大量涌入,白酒产能在短时间内极大扩张,从全国范围来看,白酒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白酒产业在连续十多年全面增长后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宜宾白酒企业基酒、瓶装酒产销量均已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收入和利润增速放缓。据分析,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效应,以生产中低端白酒为主的中小企业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才会触底,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中小白酒企业重新洗牌。

受生产要素制约较大。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产业工人欠缺、原材料涨价和成本过高等困难。宜宾白酒由五种粮食精酿而成,所需粮食用量巨大。粮食价格受国内外市场走势、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一直呈高位震荡走势。宜宾白酒产业2012年需用粮食约100万吨,其中高粱30余万吨,而宜宾高粱种植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增大原料成本,也不利于保持宜宾白酒品质。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从企业结构看,宜宾白酒行业呈现“头大尾小”的结构特征,拥有对全国白酒产业具有话语权的五粮液,但没有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二线企业和品牌,未形成完整的梯次结构,中小白酒生产企业数量、规模远低于泸州、怀仁等地;从管理模式看,部分中小白酒企业在产权制度上具有鲜明的血缘、亲缘、地缘的“三缘”特点,主要以家庭式、经验式管理为主,没有形成科学管理体系;从产品结构看,瓶装酒、自创品牌酒开发不够。目前叙府酒业产销的瓶装酒和基酒比例约8:2,高洲酒业、竹海酒业约4:6,还有部分企业产销少量瓶装酒,其余基本是附加值较低的散酒和贴牌酒。品牌塑造离不开资本、时间和文化的积淀,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认识或能力不足不愿从事品牌推广,或只重点培育一两个品牌,对营销团队和渠道建设研究不多、做得不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掌握主动权。

二、几点建议

1、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白酒行业品牌化经营更加明显、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鱼不仅会吃小鱼,而且快鱼会吃慢鱼。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应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借危生机,回归理性,练好内功,借船出海,提前做好“过冬”准备;中小白酒企业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生产经营、物流管理等先进经验,做好市场定位,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培育团队建设,建立精准营销模式。

2、加大帮扶力度,统筹发展宜宾中小白酒企业。中小白酒企业基本是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或民间资本投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政策和市场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将更加举步维艰。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中小白酒企业的帮扶力度,研究应对目前白酒产业发展的挑战困难,及时制定一系列土地、经营、财政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宜宾“中国白酒之都”城市文化造势和广告宣传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着力打造以五粮液为龙头,集聚全市二三线品牌的“宜宾酒”品牌,逐步形成产品层次齐、品种覆盖全的酒类产销格局,推动宜宾白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鼓励国内外战略资本投资整合宜宾优质原酒或入股中小白酒企业,实现资本与企业抱团发展,企业之间团结合作、良性竞争,共同做大做强宜宾白酒产业。

3、进一步发挥五粮液龙头老大的领军带动作用。以五粮液集团自主创新、技术人才、品牌网络等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合力打造白酒产业,提升宜宾白酒整体竞争力。白酒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是发展必然趋势,参照“泸州酒”模式,利用现有园区,为外地品牌运营商和本地中小白酒企业提供低成本入住,加快技术创新和共性平台建设,联合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在改扩建布局上的自发、散乱状况。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酒类交易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服务。

4、相关职能形成合力,切实服务企业发展。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营造为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政务环境,切实推动白酒产业发展。环保、质监等部门要主动提供专业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整改,共同保护生产优质白酒的生态环境和创建来之不易的白酒品牌,引导企业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加大对白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工商等部门要帮助企业规范品牌包装、广告内容和贴牌手续;鉴于酒类食品企业在获得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质检中心认定过程中投入经费精力都较大的实际,尽快兑现相关奖励政策,以调动更多企业的积极性。

5、加大对成长型白酒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浓香型白酒生产周期约1年半,酱香型白酒生产周期约5年,导致白酒企业所需流动资金量较大、占用时间较长。白酒企业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上核定价值不多,有效抵押不足,加之自身财务管理造成的信用不足等原因导致中小白酒企业很难争取到理想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于目前正在进行技改扩能、退城入园或搬迁和品牌建设的白酒企业来说,资金瓶颈制约明显。建议各级支农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工业发展资金等向白酒企业适当倾斜,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继续通过原酒质押、窖池抵押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成长型白酒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专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贷款利率管理,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主动让利企业;引导中小白酒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信用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白酒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题。

6、建立良性互动的税企关系。白酒产业作为国家限制性行业,税负较重。中小白酒企业普遍反映,宜宾白酒税率相对偏高,有的靠欠税挂帐维持生存,有的到外地开税票应对,导致本地酒类税源流失。建议税务部门加强对白酒产业监管同时,指导企业统筹税务并掌握有关环节的具体操作要领,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确保企业依法纳税、合理筹划税务。希望有关部门专题研究改制白酒企业在改制前挂账税的减免政策,消除其发展后顾之忧,在目前的困难时期更不能因地方税源紧张而向企业征收挂账税,否则中小企业将会雪上加霜,乃至消亡。

7、推进酿酒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特色订单农业,既可促农增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又能确保宜宾白酒品质特色的稳定。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等各种惠农政策,解决好企业与农户间利益机制和品种选育等问题,让农民通过产量提升和品质提高增加收入。如江安县进行了酿酒专用高粱“泸糯8号”示范种植,取得了农户、企业、政府三赢效果。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