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区立华畜禽:产业转而不移 赢得宽广天地
在武进农业企业中,立华畜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面大旗。立华创办之初,在企业、政府、农民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壮大,农户致富的多赢模式。 随着武进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土地成本、环保成本、市场饱和度等制约畜禽产业发展的瓶颈凸显。立华作为畜禽产业的“龙头”,提前感受到了“无形之手”的制约,企业要发展,瓶颈必须突破。 从经济学规律来看,降本增效、把握市场,是所有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历史经验为鉴,区域经济的水平选择产业,企业发展的要求追逐市场。无形之手力千钧,市场规律不可违。产业转移成为畜禽产业“突围之路”。如何走好产业转移这盘棋,立华人心中早已有了“路线图”。立华变产业转移为“转”而“不移”,紧扣立足武进这个根本,在二线经济区域复制“立华模式”,科学布局营造立华“市场圈”。 立足武进,产业“转而不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多年来,立华畜禽扎根武进,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身,以优质草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其主要产品“雪山草鸡”,是由该公司自主培育,并得到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畅销全国各地。目前,该公司已在合肥、徐州、嘉兴等地开设了分公司及生产基地,全面形成了以武进为中心,各生产基地为“辐射点”,企业发展空间更大,覆盖市场更广的良好局面。 立华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武进基地作为企业的“大脑”,作为该公司科技研发、信息管理、商贸服务的中枢。今年,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资100万,用于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不断地充实科技团队,立华拥有350名大中专毕业生,博士3名、硕士30名,他们源源不断地为立华的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该公司与某软件公司合作,投入400多万开发了一套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立华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坐在武进的办公室里,管理着千里之外的生产、销售全过程。用信息化的手段,保证了立华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整个立华管理水平的层次。 嫁接模式,彰显“飞地效应” 棋行中盘,落子无声。当立华开创“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畜禽养殖模式的时候,就有专家断言,这种符合我国农业、农村现状的生产模式,一定可以在更广大的地区进行成功复制。 作为“长三角”兵团中的一员,武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对于畜禽企业来说,高地价成本、高人工成本、高环保要求,以及竞争激烈且早已饱和的市场,都成为畜禽产业需要克服的困难。 当立华在武进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时,立华人的目光就已注视在企业的将来。既要产业“转”而“不移”,又要拓展空间、占有市场,寻找“飞地”成为不二法门。由此,合肥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徐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嘉兴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就应运而生。 立华在上述经济发展的二线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既降低了企业运行的各类成本,又零距离地对接了所在市场,一石二鸟。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程立力告诉记者,2008年立华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其中有近8成的产能来自于这些“飞地”的贡献,2009年预计销售将跨上11亿的台阶,其间的增长幅度,剔除科技的贡献份额外,“新飞地”的产能将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只有把眼光向外,立足本地发达的经济、科研、贸易平台,向外延伸空间。 在武进,这种“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农业企业已有很多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立足武进,产业转而不移。转是目光向外,拓展空间、延伸阵地;不移就是扎根武进,为我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不断向前发展,为武进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矢志不渝。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