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市八大举措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及支持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营商软环境的建设和整治力度,使全市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干事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围绕十大工业产业链和十大服务业产业链,谋划重点招商合作项目201个,总投资1239.62亿元,编印了《定西市“十四五”暨2022年招商合作项目册》,制作了项目宣传二维码。围绕“牛羊薯药菜果种”七大产业和金银花、中蜂、食用菌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为补充的“7+X”主导产业,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招商合作项目138个,总投资899.68亿元,编印了《定西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招商合作项目册》,建立了山东、河南省“四名”名录,制定了《定西市2022年节会工作方案》,印发了《2022年定西市招商合作工作计划》。创新建立蹲点招商工作专班,制定《蹲点招商专班工作方案》,5个蹲点招商专班小组分别联系云南、山东、河南等地,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招商。截至6月底,全市新签约招商合作项目52个,签约金额187.08亿元。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7个,到位资金232.12亿元,同比增长83.94%,其中省外项目131个,到位资金229.56亿元,同比增长90.21%。
二是加强营商环境督查考核评力度。严格执行“十二个不准”,在全市开展“优服务、提效率、树形象、促发展”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六个坚持”“六个不要”的纪律要求,树牢亲商敬商意识,坚决破除“官本位”的错误思想、“坐等上门” 的懒政思想、“事不关己”的消极思想、随意作为的任性思想。督促重点指标牵头部门,紧扣甘肃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全省最优水平,制定专项指标优化提升方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定西市营商环境建设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推广运用定西市营商环境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应用系统,进一步加大评估考核力度,倒逼各项任务落实。同时,将季度、年度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党政履责管理结果应用体系。通过评估考核,建立县区和县区、部门和部门、干部和干部之间比环境、比态度、比仪表、比效率、比创新、比纪律“互评互比”机制,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目标。
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政府“瘦身”,全力做好接、管、放工作,严格按照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务服务事项“四级46同”要求,对省、市分43批次下放取消调整和承接的60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行回头看,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市级1312项、县级1485项、乡镇62项、村级43项,向县区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46项,向乡镇下放权限3项。探索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在与各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基础上,形成市本级“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服务”行政权力事项清单,最大程度减少办事环节、精简办事材料、压缩办理时限,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长在法定期限内压减65%以上。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优化审批事项流程和标准,推进审批服务“全程帮办代办优服务”“一个平台办事项”业务,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就近办”,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升级,网上办事实现“一次注册、多点互认、全网通行”。
四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聚焦全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目标和数字定西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印发《定西市数字政府和联合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方案》,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专班,统筹推进数字定西建设,构建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微信关注、实体大厅窗口及热线电话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目前,已全面完成主题专题库、“甘快办”、12345热线等10个数字政府市级标配项目,全市政务外网接入市县乡村部门单位3647家,覆盖率达到100%。全市46个非涉密自建系统平台在定西政务云运行,上云率达到88.5%。建成集事项中心、受理中心、办件中心、评估中心为一体的市级政务服务能力平台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全面对接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公共支付、信用支撑和好差评等系统,实现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评估等功能,目前已加载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10.46万件。截至6月底,平台办件量达3.2万件。
五是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定西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贯彻意见》等,为规范开展信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力度,通过“信用定西”网站归集信用承诺信息23277条,国家平台归集共享水、气、暖特定信用信息4621条。强化信用定西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两库(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与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一网(“信用中国(甘肃定西)”网)一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定《定西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在教育、科技、商务等领域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抽查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分级分类监管措施。鼓励失信主体开展信用修复,积极引导企业纠正失信行为、修复自身信用,今年已受理70笔修复申请,为30家企业成功修复失信记录。
六是着力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探索建立“政企沟通早餐会”制度,搭建政企交流对话新平台,每周围绕一个特定主题,与企业家面对面、零距离对话、座谈,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企业的归属感。进一步提高“政企沟通早餐会”质量,将交办问题纳入“督查督办”平台,办理情况作为党政履责管理督考的一项内容,按季度进行考核,对交办问题消极应付、办结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截至目前,已召开15次“政企沟通早餐会”,现场交办企业堵点难点痛点问题127个,已办结25个,其他问题正在积极办理。
七是加大项目谋化储备力度。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为金”发展理念,紧盯“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兰西城市群、大兰州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2022年共谋划实施“十四五”重大带动性基础设施项目2145项、总投资10444亿元。聚焦项目谋划、前期、落地、推进等关键节点,制定项目包抓“1+1托4机制”,创新建立推行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三方参与,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每两周调度一次,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四周调度一次,市委主要领导每六周调度一次的项目前期“3246”调度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八是切实营造安全可靠的法治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建成市场准入效能评价考核系统,着力破除各种准入限制和隐形壁垒,倒逼市场公平竞争。全面梳理各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359项,精准推送2.41万条“证照分离”登记信息,直接取消审批52项,审批改为备案10项,实行告知承诺34项,优化审批服务263项。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和跨部门联合监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压实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强化重点安全领域监管。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全面梳理“两轻一免”清单,公布从轻、减轻、免于行政处罚情形事项106项、107项、75项。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全方位、高频率、深层次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和“1+8”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建成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等实体阵地792个,建成村级以上法治公园、文化广场889个,全方位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