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企业家价值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掀开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本质要求,又是时代需要,要深刻把握要求与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达到富裕的前提下将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最终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从共同富裕的基本含义来看,既要鼓励勤劳致富,又要提倡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来看,这是与中国自古以来对“大同”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一致的,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从共同富裕的经济逻辑来看,是在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长久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第一,效率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提高人民的富裕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贯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的各个阶段。从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始阶段来看,是在一个普遍贫穷的阶段通过一系列努力让人民普遍过上富裕生活。实现富裕要激发全体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热情,让劳动者获取与自身劳动相匹配的收入,保证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否则就是共同贫穷。从实现共同富裕的中间阶段来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做大蛋糕是合理分配蛋糕的基础。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发展首先是数量层面的增长,只有“量”增长起来后,才更有能力、更有动力寻求“质”的突破,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富裕”与“共同富裕”就是这样一组“量”与“质”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要着力不断做大蛋糕,在“富裕”的基础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攻坚阶段来看,是在“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总体富裕起来后,需要重点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在攻坚阶段,实现“公平”不是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相反还要持续性地推动富裕,让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趋近于潜在生产率,在提高发展充分性的同时实现发展平衡性。
第二,公平是持续性富裕的保障。
公平是社会持续性富裕的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保障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最优配置,向高生产率劳动者流动,从而使得高生产率的劳动者率先致富,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若公平无法得到保证,将分别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经济福利。从供给端来看,掌握资源的一方从自身私利出发,倾向于滥用市场优势,通过不完全竞争减少产量、提高价格,获取市场的超额利润。不完全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国民经济福利。从需求端来看,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抑制了市场需求,导致市场总需求向下偏离最优水平。需求不足进一步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经济福利。无论是从供给还是需求来看,缺少公平的富裕将导致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偏离最优,降低国民经济福利,实现资源的持续性优化配置需要社会公平。
二是公平促进代际良性发展。在一个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初始禀赋总体上相近,获取财富主要依靠聪明才智和勤劳。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财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持续性拉大。随着人口代际更替,财富实现代际流动,导致不同劳动者的初始禀赋差距较大,区域和城乡差距持续扩大,集中表现为阶层固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断降低。由此导致贫穷家庭的上升渠道缩窄,“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的公平正义无法保证。这不仅直接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高生产率劳动者难以获取资源,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富裕”没有持续性的保障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与企业家的价值实现
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意味着是实现面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呼应,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重要目标追求。一方面,中国已经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富裕的基础上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企业家是社会财富创造的领导者,企业的成长来源于企业家的努力,也得益于伟大时代。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企业家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统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一,创造财富。
世间本不存在企业家,企业家因创造财富而生。相比较于普通人,企业家内在的冒险精神和对财富的渴望激励他们去创造财富,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正是广大企业家充分发挥创造财富的热情和动力,中国的经济实力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数据显示,2019年,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从理论上看,民营企业以利益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具有灵活性和高效率的特征,能够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多的财富。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民营企业越活跃,民营经济占比越高,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企业家继续发挥创造财富的热情。完善三次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其中初次分配即重视效率,就是鼓励企业家勤劳致富。因此,企业家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乘着东风持续发展壮大企业。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企业发展的市场将越来越大,资源将越来越丰富。过往的经验也表明,中国的企业从苏南乡镇起家,逐步拓展区域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能够同时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市场的扩大和资源日益丰富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平台,企业家应当顺应趋势抓住机遇发展壮大企业。这不仅是企业的成长,也意味着国家实力的极大增强,实现企业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统一。
其二,承担社会责任。
在创造财富之外,企业家的价值实现还体现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企业家智慧和辛劳的结晶,还来源于伟大的时代,源于全体劳动者的智慧和贡献。这决定了当企业发展起来后,还要积极回馈伟大时代。企业家勇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重要方式,是二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正所谓“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企业家的个人物质需求是有限的。当企业家财富快速积累,合理支配财富是企业家价值的重要实现方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兼济天下的内涵。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企业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企业家可以勇担针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合理的企业收入分配机制,让劳动者获得和贡献相匹配的劳动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让劳动者更加有尊严地工作。企业家可以承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针对当前国家发展的弱项和短板贡献企业力量,例如企业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产业融合。企业家还可以承担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自愿参与社会建设,通过公益慈善的方式助力建设和谐社会。那么,企业家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实现统一,共同富裕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作者张新芝系江西省委党校第58期中青班学员,江西省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政通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博士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