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创业故事 扬爱国之志——知名民营企业家走进山东大学活动侧记
10月17日,全国工商联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的“厚植爱国情、奋进新时代——知名民营企业家走进山东大学”活动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举办。企业家们讲述创业故事、畅谈人生心得、展现改革开放壮丽图景,同学们提问经营理念、探求创新经验、领略前辈干事创业路上风光。企业家与青年学子交流互动,报告厅内掌声阵阵。
“广大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讲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辉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今天走进山东大学的四位企业家,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兆前在致辞中介绍道。
“四位知名民营企业家走进山大,为青年学子带来了生动的人生励志课、创业创新课、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展现出伟大祖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磅礴画卷。”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动情地说。
人生励志课:科技报国是我们奋斗的方式
他是百折不挠的科研人——因实验爆炸失去右腿也不退却,完成数十项科研成果和70余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家技术空白,荣获中国化工界最高荣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
他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将靠8万元借款起步的校办工厂,发展成年产值逾80亿元的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全球最大的减水剂聚醚和晶硅切割液制造商。
他叫朱建民,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辽宁奥克集团董事长。
站在山大的讲台上,面对青年学子好奇又热切的目光,朱建民说:“科技报国是我们奋斗的方式。”
“大学期间树立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当年我们四位同学成立了学习小组,发奋读书立志考取研究生,不料奋斗过度,三个人都生病住院,在医院中仍继续学习,考研三次我才考上大连理工大学。在大学毕业总结中我是这样写的:我愿意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给人民、献给科学事业。我深深感到我们所肩负的重任和所要走过的道路,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我们有信心也将有能力用双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新的崛起而奋斗终生。这就是我大学的志向,我为此奋斗至今。”
朱建民朴实真挚的话语、精彩曲折的创业故事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从朱董事长的讲述中,我领略了将所学专业作为毕生追求的重要意义。天生我材必有用,年轻人应树立远大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为梦想奋斗。”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读硕士彭一峰坚定地说。
创新创业课:前进路上绝不后退
“‘三全凌汤圆,美味香甜甜。’作为河南学子,这句广告语我再熟悉不过了,三全汤圆是我们这代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没想到今天能够在现场见到杖朝之年的创始人陈泽民老先生,听陈老讲故事,同陈老交流提问,这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财富。”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在读博士王同学雀跃地说。
三十年倏忽而逝,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问世至今,亦如古人所云:三十而立,现在的三全食品走上了崭新的起点,速冻产业也不再是陈泽民生活的全部。回过头来,陈泽民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是“卖汤圆的外科医生搞地热发电”的两次创业故事。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赶上了中国改革好机遇的、再普通不过的人,我抓住时代赐予我们的契机,不断钻研创新,在自己的行业和领域做出了一点成绩,我心存感恩。如今,党和政府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政策,我不能浪费时光、不能辜负这个好时代。”陈泽民语气铿锵,目光灼灼。
在陈泽民幽默风趣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三十年前50岁的陈泽民本是郑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却因为闲不住,跨行发明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凌汤圆”,辞职创业成立三全食品有限公司。73岁时再次化身创客,目光从小球转向了大球,创立万江新能源集团,立志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创新创业就如同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贵在坚持,前进的道路上不能后退。我们干事情,干任何事,不管是学习还是就业,我们都要有决心、恒心、信心、耐心、匠心、爱心,遇见一点困难就放弃了非常容易,但是直面困难坚持下去是最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要有韧劲。”陈泽民对同学们殷殷嘱托。
如果说陈泽民代表了老一代民营企业家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那么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力源则彰显着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自17岁开始,每到假期就以实习生的身份到钢厂实习,从一线车间工人做起。在铸铁车间跟外包工一起修铁水罐,在高线车间跟钳工一起修轴承。1000多度的钢水、铁水,加上全封闭管控,车间温度高达50度,就连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但是17岁的董力源都扛住了。回忆那段日子,董力源对同学们说:“虽然很累,但让我学到了很多。”
“33岁那年,我担任项目的总指挥。在项目设计初期,我们就按照‘五化五一流’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大量世界先进工艺和施工技术,力争打造成一座沿海标杆示范钢厂。项目建成后,可以真正做到‘三零’标准——煤气的零放散、废水的零排放、固废的零出厂,我们要在这里建成一个能够与周边城市居民共荣共生的和谐钢城。在一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带动周边配套的工业和服务业约八万人就业。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倍感自豪。”董力源介绍说,项目不仅是企业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更是实现自身钢铁梦的新征程。
董力源的讲述让同学们了解到,如今的钢铁厂已经实现运矿不见矿、用焦不见焦、出铁不见铁。同学们纷纷表示理解了为何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底线,为何必须保持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从党史中寻找答案
地铁是现代城市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铁控制系统一直被西门子等国外巨头垄断,而这种局面的“终结者”是一家位于深圳的民营企业——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其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为同学们带来了他的创业故事。
1992年3月,陈志列服从单位安排来到深圳,深切感受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深圳的改革朝气蓬勃、创业浪潮涌动。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在“春天的故事”感召下,当时还是航空部北京设计院一名在编干部的他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开启创业之路。创业之初分公司负责人卷款失踪,公司该如何管理发展?陈志列陷入了迷茫。此时一位老党员的话点醒了他,“有问题就去党史中找方法”。
“当我在党史中看到三湾改编部分时,我学习到了把支部建在连上。此后,全球49家分支机、海外17家分公司都是双负责人制,再没有出现过例如业务人员卷款失踪这种重大恶性事件。此外,研祥是深圳市第四家成立党委的民营企业,曾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陈志列感慨,听党话跟党走,民营企业才能做优、做强、做久。
在陈志列生动的讲述过程中,一位同学在笔记本上庄重地摘录下这样一句话:“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坚定信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企业发展与党的发展路线相一致。”
“经历了这次活动,我们对自己专业能力及未来工作需求的结合点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信仰信念,明确了人生方向,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我们要以四位企业家为榜样,积极投身创新创业领域,利用自己的所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彭一峰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校企合作行:听到企业一线的声音
从天和号核心舱“上九天”到蛟龙号“下五洋“;从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横贯祖国大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潘承洞院士“1+4”剑指“哥德巴赫猜想”、彭实戈院士创立“非线性期望”中国学派,到王小云院士“比特追踪法”成功破解国际密码算法标准……山东大学科学技术馆内生动展示了多年来广大师生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真实再现了科研团队核心技术攻关的细节。
在科学技术馆,企业家们一边参观,一边就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初步商谈。“来到山东大学后才发现,学校有很多工程类、材料类成果,期待后续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同时欢迎各位老师同学能够来我们企业看看。”董力源热切地说。
“科研的源头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企业里。科学研究永远离不开一线,企业家们的到来让我们听到了一线的声音。”樊丽明表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推动实现名校名企共融共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名民营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导师”授课,带着创业创新故事走上讲台。同学们透过企业家这本“真人书”感受榜样的力量,厚植家国情怀,领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民营经济发展壮阔风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企业家的自我奋斗与时代宏图相互激荡,激励着青年学子奋起前行,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建设更强盛的祖国。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