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看共同富裕及企业责任
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绝对贫困的消除,不仅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还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坐标系中,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使命,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中国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而做出的一项新的历史性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实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总体目标和全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愿景高度一致,相融相通。
中国的共同富裕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升级实践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制定的17个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和饥饿、去除不平等、建设和平正义及包容的社会、促进人权与两性平等、可持续及具有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应对气侯变化等,构成全球人类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的基本诉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富裕目标覆盖了上述目标领域,有两个突出的内涵:一是共同富裕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推动全人类的繁荣发展和共同富裕;二是辩证统一地实现了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目标。这两个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升级实践,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对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中国的共同富裕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突破性意义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积极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奔向共同富裕的基础框架。但当前世界正面临逆全球化浪潮侵袭、超级垄断资本操控、极端政治化扭曲和歧视发展中国家等现象,不仅使部分西方国家内部贫富两极化拉大,还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9月20日,在联合国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刻”高级别活动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加遥不可及。”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六个坚持”的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国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体现出共同富裕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要义,指出了人类和谐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对于突破全球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的共同富裕将走出一条公平与效率平衡的道路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主张是平等和公平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一则数据显示,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世界最富裕的10%人群占世界总收入的40%;最贫困的10%人群仅占总收入2%-7%。在发展中国家,如果考虑人口增长,不平等程度已经增长了11%。
西方经济学把效率和公平放在了非此即彼的位置,而自由主义经济极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挤压了平等发展的基本人权和公平空间,造成了事实上的贫富分化。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已经引起学者、机构对“公平和效率不能兼得”的广泛质疑。而早在2014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就试图在更大的公平与更快中期经济增长间寻求同时实现的路径和经验。
然而,资本主义为何没有让世界迎来“共同富裕”而是加剧了贫富分化?这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缺陷有关。部分西方福利国家表面上似乎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但福利资本主义体系并没有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贫富分化的范例,也没有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公共政策目标和形成机制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进而决定了经济治理的目标是建立更负责任和更公平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制度保障。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中国在寻求共同富裕的路径上,必将走出一条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更加平衡的道路。
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责任不可或缺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企业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可通过其核心业务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不仅要靠效率获得赢利,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的提出者阿奇·卡罗尔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一个结构成分,关系到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四个不同层面,即“企业社会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慈善上的期望。”
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本国和全球社会发展目标作为经营理念和企业行为的重要指针,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基本共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与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包括联合国全球契约倡议,在全球范围树立了良好形象。中国的共同富裕目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样,为企业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机遇,也为企业之间围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扶贫减贫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积极履行和践行社会责任全球义务,推进ESG体系建设,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民智国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