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光影华章 铸就人民丰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程的重大题材剧作呈现于屏幕。这些主旋律作品选题精准,剧本精良,以人物为中心叙事,为时代立传,在广大观众中引起收视热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制作播出的20集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民的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团结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征程,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艺术写照。
回溯建党征程 人民谱写历史
在建党百年的献礼片中,以电视剧、电影的形式进行创作较多,而《人民的选择》则以纪录片的样式对主旋律题材进行创新探索,深入挖掘从建党到建国的革命征程,还原历史事实,再现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史诗。
纵向的叙事视角为《人民的选择》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与厚重感。该片将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展现于20集剧作容量之中。《人民的选择》以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主体,以现实空间为依托,以解说和采访为连缀,勾勒出清晰的叙事脉络。譬如,在第一集《相约建党》中,集中讲述了巴黎和会、十月革命、中共一大等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众多珍贵史料与文献,还通过党史专家、革命博物馆馆长、俄罗斯学者、牛津教授等人多角度的解说,使得建党这一重要历史进程清晰呈现于观众眼前。第二集《浴血奋起》中,先通过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事件阐述共产党人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通过大革命的失败来讲述中国革命的至暗时刻,同时引出八七会议的历史档案。正是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第八集《团结抗日》,从共产党、从国民党、从人民大众的多重视角展现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本集先从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讲起,随后在同年12月9日,北平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在影片中,通过当时的报纸、文件、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到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那一夜。从社会不同层面全面揭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再如,第十五集《民心向背》中,显示出国民党大肆出卖国家权益,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解放区与国民党控制的沦陷区的对比,让人民看清楚了国民党独裁卖国的真面目和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揭示出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这一真理。该片纵向的叙述视角用历史事件串联,向我们勾勒出共产党不断成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解放的恢弘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的选择》,以横向叙事视角充分印证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依靠。譬如,在第七集《陕甘星火》中,史春秀的孙子讲述了奶奶在酷刑之下没有投敌变节,坚守秘密,保护了刘志丹带领的红军主力,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人民军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第十二集《胜利反攻》中,共产党在敌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时,爱国会、自委会、农民救国会等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在战役之前,支前委员会帮助新四军筹集粮草,人民喊出了“新四军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的口号,仅一个镇就筹集了四万多斤的粮食,这是当地群众家中大部分的口粮。“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边区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了抗日组织,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站岗、放哨、送水送粮,缝衣做鞋,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是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使抗日战争真正成为了人民战争。而在第十八集《摧枯拉朽》中,讲述了在渡江战役的战前准备中,老百姓与解放军共同训练,共同备战。年仅14岁的马毛姐驾船掌舵,冒着敌人的炮火往返六趟,运送大军强渡长江,在船靠岸后,还跟着部队冲上前线,与敌人战斗了七天七夜。像马毛姐这样的百姓还有千千万万,大家只有一个共同愿望,解放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由此可见,《人民的选择》以独特叙述视角在每一集中都融入了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肉联系,深层回答和佐证了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谁让老百姓温饱安康,生活有保障,活得有尊严,发展有希望,人民就会拥护谁、信任谁、选择谁。
凸显真实历史 展现革命史诗
《人民的选择》体现了纪录片纪实性的特点,真实记录还原历史史实,使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让真实的历史说话,使尘封已久的档案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素材铸就了《人民的选择》创作的成功,本片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将感人至深的革命历程展现给观众,使观众重温了那段红色岁月。例如,在第二集《革命先锋》中,毛泽东化名钟英所签署的召开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是中共四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此次会议中第一次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问题。第三集《浴血奋起》中,2016年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征集来的两张珍贵照片,真实记录了1927年举行的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填补了“五大”历史档案的空白。又如,在第九集《到延安去》中,欧洲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拍摄的延安在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是首次公开的珍贵影像。在延安采访之后,博斯哈德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共产党点燃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希望,他们在延安找到了新的信仰归宿。而一张珍贵的清华校园合影让我们看到,熊大缜这位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在了解到根据地缺乏弹药时,毅然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进入根据地展开烈性炸药的研制工作,并带头成立了技术研究社,动员了更多的爱国青年投身到抗日的烽火之中。又如,在第十六集《分田分地》中,首次公开了现收藏于胡佛研究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完整全面反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主张。第十七集《战略决战》这一集,用影像资料反映了淮海战役爆发之时,老百姓踊跃支前,用小推车为解放军运送了7300吨弹药和共计9.6亿斤粮食,昼夜不停赶制棉衣棉鞋。而十五集《民心向背》,展示了北京档案馆所藏的北京市警察局留下的卷宗,首次披露了美军北平时期对中国人民的暴行,一名家住西郊机场附近的13岁儿童,仅因在机场南侧玩耍就被美军用枪击毙,即使铁证如山,也没有对美军罪犯有任何处理。国民党因拉拢美军从而出卖了中国人的生命与利益,人心向背显而易见。在第十八集《摧枯拉朽》中,随军摄影师郝玉生记录下了解放军接管上海的影像,二十万解放军战士严格遵守纪律,不入民宅,一律睡马路,不拿群众一分一线,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好感与爱戴。总而言之,共产党人忧人民之忧,苦人民之苦,在解放战争中以少胜多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因为民心向背。
《人民的选择》依靠大量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第三集《浴血奋起》中,首次公开了陈乔年烈士的履历表,他在父亲陈独秀和哥哥陈延年的职业一栏,毫不犹豫写下了“革命”二字。在第五集《铁心跟党》中,讲述了毛主席替沙洲坝人民挖井,让当地人民喝上了清澈的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为了能让红军渡河,于都人民捐出家中的门板、床板、房梁甚至寿材。第六集《患难与共》中,讲述了三位女红军看到一户百姓家中只有烂棉絮,把仅有的一条棉被对半剪开送给老百姓的感人故事。在红军渡过金沙江时,在敌人严密封锁之下,37名当地船工与时间赛跑,昼夜不分、歇人不歇船,九天九夜成功帮助红军抢渡金沙滩。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以水代酒结为兄弟,描绘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场景。在十八集《摧枯拉朽》中,采访了时为随军摄影师的吴本立,他讲述了在解放战争中,百姓们组成的运粮队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坚持将粮食送到解放军队伍中。真实的历史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深化了整部纪录片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和人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真理。
书写峥嵘时代 讴歌伟大人民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共产党人就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追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的信念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强调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的选择。
纪录片《人民的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贴近人民,“红军给群众打借条”“杨荣显八个儿子参加红军全部牺牲”“毛主席为谢大娘撬开天窗”“祁龙兴将自己的棺材奉献给红军烈士”“聂荣臻宁可饿肚子也不与百姓争食”“淮海战役百姓为解放军筹粮9.6亿斤”……这些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故事的主角,有我们熟悉的革命将领,也有普通的人民群众,《人民的选择》艺术再现了时代洪流,以个体命运折射伟大历史的变迁,真实记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片中所呈现的一个个人民群众正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缩影。“最后一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竭尽所有、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中国革命之路历经风雨,新中国筚路蓝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的选择》深度挖掘党史,坚持以人民史观为基石,通过细节展现理想飞扬的激情年代,将厚重的史料用灵动的视角再现,宣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真谛。该片拍摄时长近一年,团队奔赴国内外取景拍摄,征集整理了大量文献史料,并采访了大量海外专家学者,使纪录片有了全球化的视野。节目团队对于文献、影像资料的精心选择同样也是该片热度不减的重要基础。《人民的选择》用恢弘历史为主线和鲜活细节为血肉呈现出一部全景式的文献纪录片,饱含深情地回答了为什么历史和人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纪录片《人民的选择》探索主旋律创作的新形式,以人民史观讲述党史故事,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经百年,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曾经那艘小小的红船已成为巍巍巨轮,承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出发。
(作者:杨杰系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作者:何煦 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