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农:海南自贸港:新时代对外开放有力支点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决策。《方案》明确了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整体规划,旨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笔者就2025年前的一些重点任务予以解读:
其一,对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免税购买。
这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内健旺的需求侧,必将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昭示全球,通过走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更深地联结到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自贸港商品的交易、货币的进出,必将加强中国与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中国将通过海南自贸港更有力地融合全球市场和产业链、供应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核心要义是,不断排除“逆全球化”干扰和美国政府的零和思维,开展广泛的多边主义贸易。从宏观层面看,发起“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举办两届进博会等,都是对这一进程的有力部署和推进;从具体领域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在新时代的新格局中,通过海南自贸港建设,也将为这一进程的推进找到有力支点。
其二,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
这个额度不小的。也许有人会害怕,这会不会冲击国内消费品市场?据2019年9月海南文旅部门的统计,2009年至2018年,海南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超过了4.54亿人次,年均增长12.3%,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5114.34亿元。2019年,海南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14万人次,同比增长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总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11%。从海南进来扩散向全国的免税产品,有利于形成国内市场的丰满性和互补性,对国内产业链更是有意义的启示,并会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奋发崛起。
其三,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审查、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制度,全面推行“极简审批”制度。
这条政策说明,海南自由贸易港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海南自贸港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统筹安排好开放节奏和进度,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同时,坚决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行准入便利、依法过程监管的制度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开展常态化评估工作,及时纠偏纠错,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方向正确、健康发展。
海南历来有绿水青山的良好禀赋,自贸港的开设和建设,必将坚守青山绿水第一资源,这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指导和新发展理念下的必然选择,自贸港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所顾忌长驱直入的自由,而是在中国政府、中国法律严格执行机制下有着国家安全审查、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制度规范下的自由。所有在海南的贸易和生产,也都必将在严格的社会信用体系中透明运行,接受合法公平的监督和惩戒,在此前提之下,以高速高效“极简审批”放行产业和贸易的进入,显示出海南最为开放包容的全新面貌和新时代中国与全球贸易及产业交往的价值坐标。
其四,支持海南大力引进国外优质医疗资源。总结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经验,研究支持海南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海南的旅游业和康养业是紧密相关的。海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提升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水平,支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支持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吸引国际邮轮注册。设立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支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
海南的绿水青山必定是康养产业兴旺的理由。对于已经基本定好配置格局的内陆医疗资源,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显然不太可能。海南的后发优势在于可以节省建立医疗新架构的改革成本,加上自贸港赋得的地位,海南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应对之策的契机之中,或将成为国内甚至全球的养老基地和标杆。
自贸港对于引进国外医疗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内陆地区难以企及的有利条件,运行优势的根本还是由“制”决定的,海南不仅要有“器”的先进和普惠,还要有“制”的先进。海南应建立与世界接轨、同时更能体现中国医疗比较优势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医疗事业、康养事业及产业机制,形成海南独特的旅游医疗康养市场优势,增强海南的当代供应侧“含金量”。
其五,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贸港独立办学,开办国际学校。推动国内重点高校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在海南自贸港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国内高校教育有很大成就,但也有短板,比如运用型人才匮缺,文凭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职业教育较弱。开放国外独资办学,开放的是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等运用型、技术型学科,有利于增进社会整体文化对实际运用性人才的重视,有利于内陆地区教育的更好转型,转向更面向科技创新、生产实际人才的培养。
其六,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这有利于提高人员进出自由的便利性。根据发展需要,针对高端产业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在有效防控涉外安全风险隐患的前提下,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如对外籍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讲学交流、经贸活动方面提供出入境便利。完善国际人才评价机制,以薪酬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估人力资源类别,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机制。对外籍人员赴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工作许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放宽外籍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停居留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担任海南自由贸易港内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实行宽松的商务人员临时出入境政策。
作为国际自贸港,笔者认为海南最终还是要发展现代产业的,如国际金融业。金融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与香港比较,海南缺少人才、财力,起点较低,必须在吸引人才、留下人才上有独门功夫。海南吸引的是全球人才,必须有一个与自贸港整体税收政策相适应的、更有利于人才进入的税收环境,税负超过15%的部分免征,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进驻,有利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个人财务的更贴合、更个性化处理。
这条做法是与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赋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全方位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相关的。建设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举措。
自贸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要求资金、货物、信息、人员的自由流动,海南要做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就意味着必须朝着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方向努力。而这需要归结为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力。海南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大力气破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加快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注重协调推进,使各方面创新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提高改革创新的整体效益。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劳有所得、劳有所获的丰厚性。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