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加速纺织服装行业回暖 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 恢复常态增长
今年“双11”两波预售让服装行业快速回暖。那么,“双11”服装企业战况如何?销售模式有何变化?未来具有多大发展空间?
销售额破亿元
从2020年服装行业“双11”战报看,天猫及京东“双11”成交额较上年分别增长26%、33%,天猫成交额为4982亿元,京东2715亿元,抖音也达到了187亿元。其中服装服饰占据抖音直播间热销商品第一名,可见服装是抖音直播间的流量支柱。
具体来看,根据安踏集团发布的“双11”战报,截至11月11日24时,安踏集团电商“双11”成交额28.4亿元,较去年增长53%。太平鸟集团“双11”全渠道零售额达14.5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纪录。森马服饰透露,森马电商“双11”期间的销售占到全年销售比例大约15%左右。
“‘双11’对服装行业来讲,相对是一个清库存的好时机。对于生产厂家来说,疫情以来积压的库存难以消化,通过‘双11’,以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价集中处理,回笼资金,使得企业能够正常运转。疫情背景下,很多新品发布会因为种种条件限制,此次通过‘双11’发布新品,一方面展示服装企业明年的时尚风向,同时也向消费者传递积极更新产品信号。”华为研究专家、财经作家周锡冰表示。
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今年“双11”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从11月1日开始促销一直至11日结束。销售战线拉长激发了消费者消费需求。此外,今年各大平台让利幅度较以往也较大,除跨店满减福利外,天猫国际平台预售商品有商家提供包税服务。
本次“双11”销售场景感极强,“明星+直播、网红+直播、直播+场景化”几种销售模式轮番上阵。受疫情影响,服装企业纷纷加码线上布局,企业在保障线下销售情况下提升线上销售比重,发展全渠道零售,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借助直播等方式抢占市场占有率。
除拥抱直播领域外,服装企业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大数据、智能化才能走得更远。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服装纺织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中小企业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在供给端可以通过智能制造解决生产供应链难题,如预售预测难、消化库存难等,将设计、制造与销售紧密结合;在需求端,通过智能产品精准预测销售规模,通过大数据对比预测消费趋势。
机械工业经管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表示,行业发展会逐渐向智能化、品牌化、个性化发展,如柔性制造,同样的生产平台可以生产更多的不同款式、型号的服装。此外,增加市场占有率最重要的是创新驱动,包含品牌塑造、融入文化内涵等,其次是新面料、新款式。
发展仍具有潜在空间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服装相关企业新注册313.8万家,注销吊销47.4万家。相比去年,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服装相关的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了7.4%,注销吊销量同比降低了43.4%。从服装企业注册量增长可以看出未来仍看好服装行业。
据Eurominitor预计,2020年国内服装市场规模或将缩减约9%至1.99万亿元。不过服装市场前景仍然较为乐观,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恢复常态增长。2019年至2021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约1.6%,2021年有望填补2020年疫情带来的需求空缺。
从政策层面看,利好消息不断传来。疫情后各部门持续促消费,商务部继续组织“消费促进月”“百城万企促消费”等活动,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人气。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望带动消费长期稳步前行。
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有利于纺织业出口。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设施,但近年来纺织业出口市场竞争者不断涌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业内人士表示,RCEP的签署对促进区域贸易以及纺织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信达证券研报表示,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未来中国居民服装消费额有望保持增长,但由于居民消费升级,且对比发达国家消费行为变迁,服装整体消费额将保持低速增长,其中运动鞋服、婴童鞋服行业景气度较高,有望保持较快增速。
华金证券研究所表示,中国气象局近日曾表示,预计今年冬天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或推动形成冷冬预期。若冷冬预期落地,有望促进高单价的冬装销售,并推动服装行业快速复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