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里的民企力量 民营上市公司占八成以上 研发投入创新高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中国经济的兴衰和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以下简称《百强研究》)发布。据悉,《百强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截至今年2月,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的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那么,谁在领航县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分布格局不均江浙鲁亮眼
2020年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格局不均。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3席。与上年相比,东部地区席位减少3位,中部增加2席,西部增加1席,东北保持不变。
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百强县前十名中,江苏省独占一半,并包揽前三位。
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25%的GDP。其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百强县人均GDP为11.09万元,仅次于江苏,远超广东、浙江、山东等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
民营经济搭台科技创新唱戏
“百强县”能在全国众多县域中胜出,离不开民营经济搭台、科技创新唱戏。据统计,“百强县”域内上市公司达到258家,其中民营上市公司有209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百强县”域内上市公司2019年度研发投入合计达320.2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百强县中不乏优秀的民营企业。其中不少为广为人知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如特变电工、华海药业、普洛药业、长电科技、爱康科技等都出自“百强县”。民营经济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只有千方百计搞好民营经济这汪活水,才能做大做强做优县域经济。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在推动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悉,百强县域内上市公司2019年度研发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带动就业超过百万。
三产发展不足吸金能力尚弱
尽管强县与富民并举,百强县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百强县的GDP产值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5万亿元,占比高达51%,高出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看,百强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小于10%,而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
《百强研究》指出,百强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有待提升。
百强县的三产仅占43.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和“粤苏浙鲁”等经济发达省份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增速较慢,低于二产增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百强县的城镇化水平、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创新活力,因此,发力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百强县经济蓝图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此外,《百强研究》还指出,百强县资金吸附能力尚存在不足。百强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92万亿元,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
“较强的资金吸附能力能够保障正常的经济运行,百强县应当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金融市场的管理,优化资金融通渠道,使域内资本高效有序运转,实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联动发展。”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指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