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非公综述>非公动态

一片薄膜创大业——记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黄水寿

发布时间:2016-09-19 信息来源:浙江绍兴 字号:【

人物简介:黄水寿,男,1947年出生,浙江诸暨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浙江省十大杰出领袖企业家、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和称号。

 

转眼整整39年过去了,黄水寿还是和当年初创企业那般执着,一样的神采飞扬、意气风发,一样的认真而简朴,一样的提早2个小时进工厂,晚9时离开办公室。岁月在他脸上塑造着沟壑,而笑容一如往昔灿烂自得。黄水寿有着最经典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又有着脱胎换骨的时代印记。他为人豪迈淳朴,性情本真,他勤学不怠,创新不息,39年专注于塑料薄膜的研发和生产,引领大东南集团成为全国闻名的行业龙头企业,是国内功能性薄膜的首创者,多项行业标准的制订者,被人称为“薄膜大王”。

 

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

39年前,今日屡登福布斯的黄水寿,还是诸暨市璜山镇一名小小知青,因一定的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当地农村担任生产队长。1975年,改革开放前夕,他当上了村上一家塑料印刷厂的厂长,这就是今天大东南的前身。其时企业规模极小、生存状况堪忧,临危受命的黄水寿自建厂房、自找销路,恰逢改革开放时代来临,不过几年时间,寻找到产品销售渠道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86年任工贸合营诸暨塑料厂总经理。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小工厂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产品类型也不断增多。

1994年,黄水寿开创了浙江省乡镇企业兼并大中型国有企业先河,根据公司经营战略的需要,先后兼并了“诸暨锦纶厂”、“诸暨璜山砖瓦厂”、“国有绍兴镀锌钢管厂”等企业,“浙江大东南集团”雏形初现。这一壮举,恰遇中国新一轮企业格局重组的开端,让他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20087月,集团控股公司浙江大东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成功,摒弃和打破了原先家族管理的传统模式,使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34月,大东南又投资设立了浙江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步向太阳能背膜、锂电池隔膜等高端产业进军,使大东南再一次站在了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

目前,大东南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世界塑料制品业500强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多次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是国内塑料薄膜行业绝对的领导者。

 

科技创新 做精做专

塑料薄膜虽然是个小商品,但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市场趋于饱和后,科技创新、技改投入,就成了决定因素。黄水寿在这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上世纪90年代初,规模膨胀,生意兴旺的大东南集团,在几个局部的订单上却不经意间出现滑坡,心思缜密的黄水寿发现了这一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公司早期引进的国外设备已过于陈旧,不适应市场需求,于是立刻组织投资引进世界顶尖生产设备,进行第二次技术大改造。同时通过这一事件,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国外技术,是无法真正长久生存下去,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通过与多方面技术专家的合作与考察,“双拉伸技术”最终成为了黄水寿自主创新的首选。1998年,大东南集团毅然投资2.5亿元引进世界顶尖技术装备的双向拉伸BOPP薄膜生产线,大搞技术改造,不断自主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短短几年里,集团效益增长10000倍,销售额逐年快速增长。

2003年,塑料原料大幅涨价,成本不断提高,使“大东南”近5年集中力量取得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降低成本的效益大部分被抵消,导致“大东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深感竞争压力的黄水寿,再次掀起了技改与创新的高潮,大东南通过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经过大量调研及试验探索,成功研制出可降解原料“碳酸钙”,使原料成本再次降低,技术和质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按照新开发的降解原料新产品向其他类包装产品渗透扩张的发展目标,迅速开发成功了新一代降解塑料包装基材。如“光转换降解农用膜”、“功能性抗菌透气PE膜”等绿色环保型新产品,为建设亚洲最大的塑料包装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水寿,坚持“一业为主”的经营方针以及“高科技、高投入、高品质、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理念,以赶超世界一流技术和开发高品质新产品为战略目标,以集团技术中心为“核”,各研发分部为“点”,坚持产品开发与基础研究并重,逐步形成已有技术/产品与新兴技术/产品多元协同发展的格局。39年来,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大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与材料创新、双向拉伸薄型化技术、纳米技术、流涎技术、静电纺丝法技术、淋膜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电子产品用塑料薄膜基材、化工医药用塑料薄膜基材、机械军工用塑料薄膜基材、食品包装薄膜、农用覆盖薄膜新材料五大系列主导产品。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黄水寿还注重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大东南已和中科院、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德国(BRUCKNER)、美国(Spintec, Inc, USA)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进行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能源研发、绿色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研发,扩大已有塑料薄膜的应用领域,开发的产品多次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进步奖”等称号。

最近5年,黄水寿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打造高端品牌,力求在国际高价值市场和国家战略性领域有所突破。公司上市后,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在做强做精原有产品的同时,重点向汽车动力电池、电子工业、医疗器械、军工等包装新材料、新能源方向发展,投入研发高阻隔、热封性多层共挤食品包装膜、动力汽车锂离子电池隔膜、太阳能背膜、光学膜、光转换农膜,军用VCI防锈膜、电容基元材料、以塑代纸BOPP仿纸膜等新产品,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发展。尤其在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年代,各行各业采取了“节能降排”措施,而在中国动力电池汽车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必须突破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大东南经过几年的市场调查,发现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是隔膜,大东南通过联合中科院、浙江大学共同组建了“大东南锂电池隔膜研发中心”,还通过设备设计和设备分包制造的方式,形成隔膜生产和电池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彻底解决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准备2015年前重点向动力电池隔膜产业转型。正如业内所说大东南一张薄膜能成为世界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黄水寿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还突出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态度上。人才是企业的脏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他曾说:“ 不搞设备投入,今天就没有饭吃,不搞人才培养,明天就没有饭吃。”欲招凤凰来,先栽梧桐树。几年来,黄水寿以“借梯登楼”的办法,聘请了50多名科技、管理高级人员,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同时,还花了近100万元,用“造梯上楼”的办法,培养了近1000名工程技术人员,成了大东南科技创新的技术骨干。

 

十年筹备 企业上市

最能体现黄水寿坚毅性格和豁达胸襟的,是他对待宛如战役般的“十年磨一剑”的上市之路,一路挫折坎坷,却坚持不懈,决不气馁。从1998年筹备上市,到20087A股上市,黄水寿的上市故事,与他的企业之路相比,出奇的艰难。20027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香港交易所核准,拟在香港上市发行H股;2003H股跌到八千点,公司主动放弃H股发行,转为境内申请A股。2004623,经中国证监会第39次发审委会议审核通过,后因国家股改而暂停发行新股。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8亿元,对6个募投项目进行了提前投入。种种主客观原因似乎都在刁难着大东南和黄水寿,对此,他表现的相当淡然,甚至抱着感激的态度来看这上市路。

他感激这10年时间,给了大东南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从B股、H股到A股,他以模拟的形式几乎做遍了所有市场,通过不断的磨合与了解,更深入地了解了股票市场应有的游戏规则,以及入市后企业所承担的责任。比起当初仅仅是为了企业扩大规模募集资金的原始想法,10年后上市的大东南,有了更成熟稳定的发展状态以及无比坚韧的心态。

他感激这10年给了他足够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思考未来方向的时间。在黄水寿看来,若是过早上市,即便淡定如他,也很可能因受不住市场畸形发展的引诱和大量资金的注入,而贸然尝试投资其他风险产业,在2008年金融风暴中上市,既享受了最优惠的政策,又避免了最危险的诱惑。他感激这10年时间,给了企业从家族式向现代型企业转型的机会,为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政策,规范相关制度,腾出了足够的时间。

 

乐于奉献 回报社会

因纯粹而淳朴,因淳朴而善良。“黄水寿与人为善,不争名利,助人为乐不记功德,修桥辅路不留名字,建校为学功德无量。”这是当地村民对他的一致概念。

黄水寿出身农家,深知农民和贫苦人的感受,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首先考虑别人。他兴工业,补农业,热心公益事业,投资教育事业。投资300万元建造的璜山镇中心小学,到如今已累计培养大中专生1000余人,2007年出资30万元建造青山小学,2008年主动出让原有老厂基,建造璜山镇中心幼儿园。早在1996年就被绍兴市教委授予“尊师重教绿叶奖”。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具有40多年党龄的黄水寿立即启动抗震救灾爱心活动,组织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个人上缴特殊党费10万元,并发动员工向四川人民捐款捐物、义务献血等,努力为灾区人民多出一份力、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实事。

黄水寿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中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100万元,设立慈善救助金5000万元。一如既往关心璜山镇上市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金30元。每年亲自慰问关心支持公司发展的热心单位和老员工,深入调查困难职工家庭,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经济照顾,对困难职工进行慰问。职工家庭遭遇不幸灾难时,发动职工献爱心募捐,使受灾、因病的员工和家属真正体会到“一人有难大家帮”的人间真情,切实感受到“大东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积极创办福利企业,已累计招收残疾员工100多名,并足额上缴养老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却很少见诸报端。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