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次出席APEC的苏州民营企业家
要把江苏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展现给世界,更要把世界先进的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带回到当地民企的转型升级中。 崔根良说,亨通能有现在的成绩,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和我国通信业大发展两个最重要机遇。但是,亨通人明白,在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和谋略才是制胜的法宝。 20年前,崔根良从接手负债上百万、濒临倒闭的七都电缆厂开始,就确立了企业发展的“四敢精神”,即敢攀高峰、敢闯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和“五高方针”,即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率、高标准、高水平。通过“借机生蛋”———让合作方参股与技术支持,“借梯登高”———成立合资公司填补江苏省光缆项目空白,“借船出海”———与外商合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使企业在3年内实现了三级跳。 从1994年组建江苏亨通集团公司,到1995年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再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崔根良将亨通打造成了中国线缆行业领军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光电缆传输领域产品系列最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发生产企业。 在去年的北京国际通信展上,亨通推出的针对3G、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和智能楼宇等领域的十大线缆解决方案,成为中国首家能够全部用自己产品承接“交钥匙工程”的线缆企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常规光缆市场年均需求基本保持在8500万芯公里,特种光缆市场需求“十二五”期末可达7500万芯公里。而亨通目前已形成年产光缆2000万芯公里、光纤2000万芯公里、自制光棒600吨,可拉光纤2000万芯公里的三个“2000万”的综合竞争力,产能占全国市场总量的四分之一。 “我们的线缆产业目前已拥有光通信、铜缆通信、电力传输及线缆材料四大板块。其中,光通信产业链和电力传输产业链被列入江苏省重点发展的19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亨通光电线缆产业园和亨通光通信科技园已成为集团在线缆技术研发、产品国际化、产业规模化的核心示范区。”崔根良告诉记者,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依托、以技术为重点、以机制作保障,推动产业技术与装备技术的全面创新和竞争优势在亨通已全面形成。到“十二五”期末,亨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率先跻身世界线缆前十强,推动中国线缆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勇破难关勇挑战: 研发光棒彻底打破中国光通信依赖外国的瓶颈 很多人会认为,亨通研发制造的光电缆产品离老百姓日常生活非常遥远,其实不然。当你在打电话、上网、看电视时,都有可能通过亨通的产品在传输。 喜欢网上下载电影的人知道,目前使用的普通五类电缆,传输频率为每秒100兆。由于网络中各种设备与关卡阻碍,真正能享受到的速度每秒只有5-10兆,下载一部600-700兆的电影需要近半个小时。而亨通去年研发的七类电缆,传输速度是普通电缆的6倍,理想状态下,下载一部600兆的电影只需1秒钟。通过FTTH整体解决方案,相当于把“高速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彻底打通光纤到桌面的最后瓶颈。 在光通信产业链中,作为原料的光棒占据了全行业利润的七成。因此,光棒技术也成为全球行业的核心技术,中国市场80%以上的光棒依赖进口。在亨通花了4年、耗资6亿元突破这项技术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日本的5家公司拥有该技术。 “企业经营本身就有风险,创新更是如此,但风险不等于冒险。”崔根良告诉记者,如果放弃光棒的研发,就要永远受制于人,就永远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无法参与国际竞争。“下决心研发光棒项目,是我们基于对光通信未来发展的判断。” 去年5月,亨通自主研发的光棒通过验收并投产,成为国内唯一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 在亨通光通信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记者见到了刻上中国印记的光棒,那是一根根近3米多长、碗口粗细的“玻璃棒”。亨通集团总裁助理吴如其告诉记者,这根“玻璃棒”看似平淡无奇,但纯度极高。一根光棒最长可拉出6000芯公里的光纤,相当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两个多来回。拉出的光纤每根外径只有125微米,而光信号只在光纤中仅8-10微米的芯层中传播,8个芯层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 正所谓不破不立,亨通正是凭着勇于创新的闯劲和韧劲,一举打破了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光棒技术,抢占了行业制高点,从而也奠定了亨通从生产型向研发型再到研发生产型企业的转变。 亨通还在特种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以及材料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如今,在汽车、船舶、飞机、海上石油平台、卫星发射中心、三峡大坝、水立方、鸟巢……这些地方,都能见到亨通光电缆产品的身影,他们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和市场的竞争背后是技术的竞争。“其他方面可以省,但科研投入一分也不能省。”崔根良说,近年来,亨通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光电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6个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在科技创新上频出大手笔,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平均超3.8%,迄今共获国家授权专利352项,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28项,两项数据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 亨通还注重与科研院所及大学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复旦合作培养“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生班,与北邮合作成立通信光电子联合实验室,在南邮设立亨通光电奖学金,以此推动国内光电通信产业发展。 善谋远景善担当: 瞄准国际化为社会锻造“百年亨通” 30年前,那段空军地勤通信兵的经历,始终让崔根良难以忘怀。30年后,致力我国通信事业发展、胸怀产业报国雄心,则始终是这个退伍老兵难以割舍的情结。 “亨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为了赢利,而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百年亨通’的梦想。”崔根良说,“下一轮发展必须实现从量到质、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进入新领域的起点要高,不能在技术和资金准入门槛低、附加值低的‘红海’耗费宝贵资源,要开辟属于亨通的‘蓝海’,实现从国内领军企业向国际前十强国际化企业的跨越。” 为实现上述转变,亨通确立了对标管理的策略,选择与产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优秀企业找差距,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打的是阵地战,打下了就不能丢,是亨通的根据地。国际市场打的是攻坚战,别人退出之时就是我们进入之际。”崔根良说,“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挡,做‘百年亨通’,没有国际化肯定做不成。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第一步是产品走出去,第二步是产业国际化,第三步是品牌资本国际化。” 为此,亨通确立了“531”国际化战略。其中,“5”是指产品出口比例要达50%以上;“3”是指30%以上的资本是海外资本;“1”是指人才结构中有10%以上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如果我们真正能有10%的人才符合国际化人才要求,那么‘5’和‘3’目标的实现就有很好的基础。” “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研发型企业;从本土化公司转变为国际化公司;以国内行业领先地位,进入国际线缆业知名企业前列。通过实施‘531’战略目标的三部曲,将使亨通真正走向国际,从单纯的销售商转变为系统服务商。”崔根良告诉记者,目前亨通在13个国家设立海外代表处,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军国际化的序幕已全面拉开。亨通的战略愿景,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 “亨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及优质服务,更要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崔根良说。亨通集团已连续9年纳税额超亿元,并名列江苏省纳税百强,吴江民企纳税第一大户。多年来,亨通集团还为地方建设,扶贫帮困投入大量资金,并为遭受自然灾害的边远和落后地区捐款捐物,总额累计已超2亿元。崔根良也光荣当选为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荣获“中国社会责任特别大奖”、“江苏省首届慈善大奖”等称号。去年,崔根良还出资5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亨通慈善基金”,成为民企首家非公募基金会。 “一个私企老板在早期的时候,总习惯于说‘这个企业是我的’,后来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制发展起来了,人们说‘这个企业是我们的’;当今世界,人们发现真正百年以上的企业很少,才清醒意识到‘企业终究是社会的’。”崔根良说。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