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双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产业化蝶变纪实
甲壳素“分解”→氨糖,氨糖“结晶”→第六要素,第六要素“升华”→国家三类新药……几道“化学方程式”清晰地描绘出了南通双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由浅入深的产业链轨迹。 “从一个品种到近百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一次次突围,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蝶变。”双林公司掌门人梁双林谈到企业发展历程,感叹“坚守”+“应变”的智慧转型加速了双林的化学“反应”,促进其在医药化工行业爆发巨大的“能量”。 “能级跃迁”开启致富芝麻门 双林的前身是吕四甲壳素厂。这个在全国首家创立的企业迈出了国内从虾头蟹壳中提取甲壳素的第一步。“甲壳素厂靠近吕四渔港,原料获取容易并且成本低廉,加上企业起步早,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双林公司副总沈妙根陪伴着双林一路走来,当年企业起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两台简单的加工设备,加上数十号人,一天两班忙忙碌碌生产,产品几乎没有库存。”尽管生产十分红火,但低端产品的低利润率也让双林处于“名声好听,效益不高”的尴尬境界。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双林公司“蹒跚”地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双林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携手,从甲壳素中“分解”出了氨基糖盐酸盐等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医药中间体产品。当时正值国内外医药产业风生水起,双林公司开发出来的医药中间体产品顿时成了市场抢手货。“80%的产品出口,其余全部供给国内市场。”双林公司董事长梁双林告诉记者,新产品不仅让双林在全国100多家甲壳素厂中脱颖而出,也让双林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双林从中发现了转型的捷径——凭借高能级项目跻身价值链高端。” “改头换面”引爆价值核效应 此后几年,双林公司稳扎稳打,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研制和开发,甲壳素的衍生产品不断增多。 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次美国之行“惊醒”了梁双林。他发现,企业出口到美国的氨糖产品被灌装成胶囊,成了改善血脂的保健食品。而随着产品的“改头换面”,价格竟翻了好几个跟头——每吨价值近60万元的原料重新“包装”后每吨超过800万元。整整15倍!这让梁双林感到很不是滋味。回国后,他邀请德国Tubingen大学拜尔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子涛担任双林甲壳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公司投入人力、财力,集中开发保健品。“此次开发的主题是‘因循守旧’。”梁双林解释说,“即还是以甲壳素为基础,开发保健胶囊。”1998年底,保健胶囊产品研发成功,取名为“第六要素”,意为除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五大生命要素外的第六大要素,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人体酸碱平衡理念。 甲壳素通过“第六要素”真正实现了“点壳成金”。根据当时的市场,每吨虾头蟹壳可提取50公斤甲壳素,50公斤甲壳素可生产25公斤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或1000盒第六要素。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每吨蟹壳价值400 元,50公斤甲壳素价值2000元,增值5 倍;25公斤氨糖盐酸盐为10000元左右,增值25倍;1000盒第六要素价值12万元左右,增值300倍。 “结构重组”助推增长几何级 先人一步转型,高人一手出招,让双林赢得了风光无限,也撑大了企业发展的“胃口”。在第六要素、关之灵等保健食品“四面开花”的基础上,双林奋力踏出了向药企进军的铿锵步伐。 去年10月,由双林投资的海洋生物药业园正式开工。园区一期投资3000万元,主要建设原料生产车间和成品灌装车间,安装氨基多糖等3条生产线。园区于今年年初成功取得了国家药品生产许可证。曾在盖天力公司搞药品研发的马彪应邀加盟双林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负责新药的研发。“今年企业的主要研发方向是以现有保健品为基础,开发欧美市场原料药和一个国家三类新药、一个仿制药。”马彪说。 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发正在有序推进中,目前正处于处方研究阶段,7月底,将试制6批药品样本。“今年年底,部分药品可望批量生产。”马彪用笔在纸上算了一下后说,“保健品‘变身’药品后利润可望再提3倍。” 生产药品拉开了海洋生物药业园的发展序幕。梁双林告诉记者,转型不是“简单叠加”,要通过重组产品结构打造发展新优势。未来几年,园区在坚守“甲壳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吕四港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文蛤多糖综合利用、麻蜇Ⅱ型胶原蛋白提取、海葵蛋白粉等,让双林的产品效益呈现几何级增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