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模式,推广生态养殖——循环海水养出“生态鱼”
走进秦皇岛江鹏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养殖车间,养殖技术人员正在测试养殖池里的水温和盐度,并根据采集的水样对养殖池里的水质进行检测。“自从采用了先进的‘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不仅提高了鱼的品质,还减少了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达到了生态养殖的目的。”公司董事长彭江介绍说,“应用循环海水养殖技术养出的‘生态鱼’在国内市场非常畅销,并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际市场。” 秦皇岛江鹏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昌黎县一家主要从事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牙鲆、河豚等珍品鱼类的龙头企业,虽然近些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水产品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渐提高,公司传统的养殖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养殖要求,诸如养殖用水利用一次就排放,养殖用水更换频繁,对环境污染较大,而且易发生病害;用药物防治病害和清理养殖池,容易造成成品鱼药物残留超标,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等诸多因素,造成养殖风险增加,工厂化养殖可持续发展存在隐患。 如何破解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008年初,在县水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秦皇岛江鹏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破传统的养殖模式,在全县率先投资引进了新型养殖模式和技术———“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据介绍,该系统为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和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研究实施的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采用分离残饵粪便、沉淀、生物净化、曝气、砂滤、蛋白分离、紫外线消毒等先进的水质生态调控技术,使养殖废水达到养殖用水标准,让养殖海水循环使用,令鱼类在一个封闭的海水循环系统中生长,确保成品鱼的“生态”品质。 “采用‘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使养殖用水在整个养殖系统的各区循环,不对外排放,只根据补充渗漏和蒸发的需要适时加水,克服了传统流水式养殖的缺点,实现了养殖海水循环利用,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在换水过程中将一些细菌、寄生虫及其它一些有害的水产动物带进养殖场的弊端,还大大减少了养殖废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在养殖车间,县水产发展局养殖技术人员陈秀玲边察看大菱鲆的长势,边和笔者算起采用循环海水养殖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账,“像出血病、淋巴囊肿、红底斑病这些一直困扰养殖户的病毒性疾病,在过去要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现在通过生物包处理技术和紫外线消毒技术在海水净化过程中就把这些病毒基本杀灭了,整个养殖过程基本不用药,从而确保了成品鱼的“生态”品质,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此外,循环海水养殖技术使幼苗的成活率从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单池成鱼容量也增加了100多尾,单产从原来每立方米水体产出6公斤提高到11.5公斤,养殖效益也随之翻了近一番。” 陈秀玲介绍说,“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已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凸显出在工厂化养殖中的优势,为此,县水产部门积极引导养殖户走“生态兴养”之路,在全县全面推广这种生态养殖新模式,推进工厂化养殖向产业化、规范化、生态化养殖迈进,进而带动全县海水养殖业健康科学发展。目前,除秦皇岛江鹏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外,团林乡启民养殖场等大型工厂化养殖场已着手投资改建或扩建养殖厂房,以引进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技术,今年全县循环海水养殖规模将达到4万平方米。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