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研读会在京举行 专家详解千亿级乡村振兴资金投向
政策东风送暖春,资金活水润三农。
3月29日至30日,由全联农业产业商会主办、中国民生银行协办的“2025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研读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解读2025年财政支农政策动向,并针对农业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等实务问题展开培训。
作为全联农业产业商会的品牌系列活动,“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研读会”是商会开展政策宣贯的重要阵地,也是相关单位学习政策精神、掌握发展趋势、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平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也增至1770亿元。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提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四方面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精准对接政策、高效争取资金支持,成为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的关注焦点。
本次研读会围绕当前涉农政策的焦点,针对性地邀请了权威嘉宾授课,包括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财政部财科院投融资研究所所长彭程,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讲师丁勇,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志民,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莹。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指导,推动支农政策落实。
专家详解政策要点,支农补贴怎么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相关部署,对此,张照新指出,三农改革的核心思路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政策体系,也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他强调,县域成为融合发展的突破口,通过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空间布局,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聚焦到具体的支农政策,方言介绍,我国已建立起包含“投入增长机制、补贴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在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并配备了财政政策“三驾马车”——超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同时,她重点梳理了高标准农田、产业融合、冷链物流、和美乡村、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与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等热门项目。
张志民则围绕财政重点支持的农业项目、申报细则与资金使用要求,展开了详细解析。他提醒,“中央资金的使用要突出引导和撬动作用,建设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与地方及自筹资金支持建设内容不能完全重复,且不能撒胡椒面。”此外,他结合贵州发展山地油菜产业的案例,诠释了如何运用政策支持打造产业集群、夯实县域经济。
惠农不只靠补贴,多元化资金渠道如何深挖?
除了财政补贴之外,一些创新的金融支农工具也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彭程重点解析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创新金融工具。他介绍,除了传统财政补贴,农业企业可积极对接政府投资基金、PPP项目、专项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实现政企合作、互利双赢。
城乡融合不仅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强大的流通体系将乡村产业与城镇发展相链接,对此,丁勇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为切入点,探讨了县域实践经验,同时针对当前流通体系的发展“瓶颈”,提出未来将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企业改革、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建设等领域不断加强建设,企业在相关方面也将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机会。
作为来自金融机构的专家,孙莹从宏观经济视角对金融政策做出分析,指出当前的总体政策基调是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同时消费提振与科技加速成为一项重点工作,对此将采取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发展并购基金、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等举措,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活水”。
讲实操,重实效,后续支持“不断更”!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实战专家一对一指导环节”,由张志民和丁勇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诊断、指导、解答,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项目申报及落地解决方案。
参会代表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家不仅讲政策,还教方法,非常实用。”“通过这次学习,拓宽了思路,对更多融资渠道有了新认识。”后续,商会还将组织专家到企业和县域实地调研,帮助落实各项支持。
未来,商会将继续结合政策导向,以产业兴农、城乡融合为重点,不断优化政策服务,为政企沟通合作、企业学习交流、支农政策落地搭好平台。
相关链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