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围绕提质增效出实招 以“百企帮百村”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围绕提质增效出实招 以“百企帮百村”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绵阳市认真贯彻执行国省关于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部署要求,积极开展以产业扶贫、公益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等为重点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为全市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8月,全市贫困人口达到减贫标准31980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7%,176个计划退出贫困村880项“五有”指标,845项指标达到标准、占96%。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44元、同比增长9.3%。
一、突出目标引领,确保扶贫行动方向不偏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统领。脱贫攻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百企帮百村”行动为民营企业发掘农业潜力、深耕农村市场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绵阳市始终坚持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绿色发展,聚力质量兴农;始终注重引导民营企业发挥好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出台《绵阳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方案》,梳理推出全市10大主导农产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实现精准扶贫。
(二)以分类施策为路径。督促全市工商联系统认真组织民营企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陈放主席在全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推进会的具体要求,帮助会员企业达成帮扶共识。对有劳力缺技术的,通过技能培训、吸纳就业等方式解决就业渠道;对有能力缺资金的,通过产业基金、公益借贷等方式解决资金难题;对缺劳力缺资金的,通过股权分红、产业收益等方式确保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5.3亿余元,实施扶贫攻坚项目603个,实现10万余贫困人口受益。
(三)以目标考核为保障。把“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纳入全市扶贫开发专项目标管理,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相关部门“一把手”负全责,层层传导责任压力;纳入县市区工商联和会员企业年度考核范畴,制定绵阳市“百企帮百村”《考评实施办法和细则》《工作任务清单》《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等规范性措施办法,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督考制+目标制”工作方法,限期交账、定时督办,全市“百企帮百村”的精准度、有效性持续提高。
二、突出精准发力,确保扶贫行动手段不软
(一)调整部署优化力量。整合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移民局等力量,细化市县乡三级责任,从市到村层层立下军令状。将奉献意识、政策理论、协调解决等方面能力强的“第一书记”调整充实到贫困村尤其是边远山区贫困村,适时适当增派专项驻村工作组;调整优化民营企业帮扶力量,引导23户民营企业将帮扶任务调整到今年拟脱贫村。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将四川顺洁、雪宝乳业等100余家有帮扶意愿的会员企业纳入,将帮扶能力不足、村企联姻效果不佳的30余企业移除帮扶行列,并鼓励县市两级工商联执委所属企业积极参与。目前,全市599家企业(商会)先后与46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接近90%的贫困村均有民营企业参与帮扶。
(二)落实台账优化管理。用好工商联、扶贫办、驻村工作组、企业四方共同录入和管理的“万企帮万村”台账管理系统,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详实可靠和社会扶贫相关数据,增强企业帮扶督导工作的针对性。组织100余经办人员开展台账管理培训,明确各方管理职责,理清企业在产业、就业、公益、技能帮扶中的适用范围,确保帮扶数据源头上数据精准。组织专家学者对系统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服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市工商联严格运用台账系统开展考核评估,将区县工商联组织企业填报率纳入年度工作考评,将企业填报情况作为申请农开行贷款及享受其他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
(三)找准项目优化产业。产业扶贫是拔掉“穷根子”的关键招数之一。绵阳市始终把帮助贫困村群众获得更大利益作为帮扶的根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本着“缺什么就帮什么,什么弱就强什么的原则,以产业培育与帮扶项目的有机链接,实事求是搞帮扶、促发展。比如,着眼改良贫困村传统农产品种植技术,依托四川富临集团智力资源,帮助盐亭县青坪村引进适合当地土壤结构的优质核桃100亩,聘请专业人员教授嫁接和管理技术,促使该村群众大幅增收。把现代企业运行模式和品牌推广方式用于初级农产品生产,指导“圣迪乐”公司采用“品牌+标准+规模”的商业模式,促进传统养殖转型升级,仅梓潼县就带动养殖农户800余户脱贫致富。把订单养殖和自产自销作为帮助贫困村(户)脱贫的有效途径,东材科技通过与金石村签订跑山鸡订单养殖采购协议,解决了该村土鸡养殖有品质、无市场的尴尬境地。
(四)村企共建优化质效。坚持走“遵循市场规律,以扶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靠市场主体联结市场和贫困户,发动和组织贫困户跟着市场主体干,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围绕市场主体转”的路子,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助推企业发展升级。比如,梓州集团采用“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该企业也从三台县域的房地产、酒店类传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全市范围内的龙头农业科技型企业,贫困村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藤椒村”;平武康昕生态食品集团采取“公司+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促使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村跟着产业项目走,开发的高山蜂蜜远销中东国家,受帮扶家庭靠蜂密销售人均增收达到2600元,促进该村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增收之路。
三、突出工作创新,确保扶贫行动质效不减
(一)健全机制促落实。建立“百企帮百村”联络员报告制度,企业不定期向所在地区工商联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并用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台账管理系统实时填报。建立层级报告机制,各县市区工商联定期向市工商联报告帮扶贫困村工作进度,市工商联定期向市扶贫领导小组报告帮扶工作,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严格实行月通报、季督查、年终考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市工商联定期收集“百企帮百村”工作面临的各种难题,及时向帮扶责任领导、帮扶企业和所属贫困村通报,协调相关市级部门给予解决;建立全覆盖机制,把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向拟脱贫贫困村聚焦,及时调整企业帮扶对象,为三台、平武等县市区充实帮扶企业23户,年内拟脱贫的176个村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
(二)试点示范育品牌。坚持示范带动,经验引领的原则,要求每个县市区按照要求,年内完成1-2个“百企帮百村”示范村建设,为会员企业提供样板和经验。2016年,绵阳市在三台县五柏村召开了“百企帮百村”示范村建设经验交流会。目前,全市已成功探索出发展产业村企共建、绿色产品自产自销、特色产品提质增效、捐建设施美化环境、提升能力就近就业等互惠双赢模式,已建成五柏村、仙坪村等“百企帮百村”市级示范村4个,年底力争建成“百企帮百村”市级示范村约20个。特别是梓潼县聚焦重点难题创造性开展工作,该县探索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公司+金融+合作社+建卡贫困户”模式,受到国务院汪洋副总理、省委王东明书记的肯定性批示。
(三)帮企带企强能力。坚持把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作为“百企帮百村”的基础工作之一,切实为脱贫攻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举办“新三板共振市值管理论坛”“企业中层干部核心技能提升培训班”“第五届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等主题培训活动;深入县市区开展综合调研,引导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充分发挥民企维权中心作用,为会员企业协调解决法律诉讼、融资等问题。拓展经济服务渠道,联合举办2017“民企招聘周”专场招聘会和江油创客创投项目路演暨融资对话峰会。上午年,绵阳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76.90亿元,增长9.2%,其中12户试点企业有11户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科莱电梯、经纬达科技等4户企业达到全省示范企业标准。通过帮企建企,不仅做大做强了绵阳市民营企业,也为绵阳市“百企帮百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环境造氛围。牢固树立“扶持帮扶企业就是扶持贫困农户”的意识,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将国省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资料汇编成册,并向企业和贫困村分发资料汇编5000余册。全面放开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加快推进县市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把各类涉农资金、专项扶贫资金、扶贫特惠贷款交给资质和信用好、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使用。积极宣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正能量,挖掘塑造“百企帮百村”典型案例20余个,既向国省推荐表彰,也加大市级层面表扬激励。及时总结绵阳市“百企帮百村”的经验、好的做法,借助微信和qq群等推送给会员企业,组织优秀企业和贫困村到县市区作巡回报告,营造了一种“企业为社会扶贫作贡献、政府为企业发展搭平台”的良好氛围。

微信公众号